《爱的五种能力》读书笔记

《爱的五种能力》,赵永久著。

第一部分 拥有爱的能力,幸福很简单

第一章 向内找,发现幸福之路

没有人是完美的,在爱情关系里,人们如果能够允许对方不够完美,不再挑剔对方,就给了对方一个成长的空间,对方会在这个比较舒适的空间里慢慢成长,越来越完整。
幸福不是靠改变对方得到的,幸福是靠允许对方不完美、接纳真实的对方、成长自己、学会跟真实的对方相处才有的。
幸福不在别处,就在于自身,向内找,才能找到它。

在爱情的关系里,当两人都向外挑剔对方的不足,注意力都放在对方如何不对、如何不应该的时候,心中就只有怨气甚至是恨。之后,要么相互抱怨和指责,要么隐忍,实在承受不了时,就想到了分手。人一旦开始向内寻找,就会发现问题不只是对方的,自己不能够接纳真实的对方才是问题的根本。

人没有完美的,接受对方优点的同时,我也要接受他的全部,包括缺点。快乐幸福的人生,不是靠别人给的,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要对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这些都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提升爱的能力才能获得的。
幸福是要向内求的,而不是向外求。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有人得不到幸福,抱怨社会如何出了问题、男人如何不靠谱、女人如何不像话时,幸福反而离他们越来越远了。一旦开始了向内求,开始反思和成长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爱的能力时,幸福就开始悄悄地向他们走来。

第二章 爱的五种能力是什么

爱的能力之一:“情绪管理”
每个人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有能力去爱别人。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绪的人,常常让与自己相爱的人痛苦,容易错失爱的机会,甚至会伤害人。

爱的能力之二:“述情”
是指用不伤害关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感受。人们在表达和沟通上常犯的错误是要么有了情绪或需求不说,闷在心里,隐忍,等到忍不住了就爆发了;要么常常用指责和抱怨的方式表达和沟通。隐忍伤自己,指责和抱怨伤害对方。而述情是情感关系里最合适的,不伤害任何人的沟通方式。

爱的能力之三:“共情”
理解并支持对方、善解人意。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希望爱人能具备的能力,可惜很多人都没有。大家基本都是习惯了讲道理、教育对方、给建议,而不知道很多时候对方需要的其实是共情。

爱的能力之四:“允许”
尊重差异、允许成长。爱人之间吵架,发生分歧,很多时候都是因为不允许所导致的,不允许对方跟自己不一样,不允许对方有些特点,不接纳真实的对方,想要控制对方或改变对方。这会让双方都痛苦,有了允许的能力,才能给对方做真实自己的机会和空间。

爱的能力之五:“影响”
每个人都会变,在爱情关系里的人们更是会因为对方而变,可以说一个人找了不同的爱人就会变成不同的人。有可能越变越完整,也有可能越变问题越严重,那么,自己怎么做,对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完整呢?对方就能成长得更好呢?这就是影响的能力,让对方成长的能力。

爱的五种能力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每种能力都很重要,并且相互影响,一种能力不好,其他能力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一个人做不好情绪管理,经常发脾气,或压抑情绪,就做不到述情、共情。
一个人不会述情,就不能把对方影响到越来越完整的方向上去,因为影响有时是需要述情来达成的。
一个人如果不能够允许,就做不到共情,因为共情的前提是接纳真实的对方,允许对方以他本来的样子存在。不允许的人常常会想改变对方,也就做不到积极地影响对方。

婆媳关系是非常难相处的,如果夹在中间的男人能够允许她们关系不好,只要她们都跟他关系好、都爱他就行了,她们相互不喜欢不影响各自独立的生活,就是一个“允许”,使问题变得很不同了。虽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但会使这个家庭更和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消极心理,也不是阿Q精神那么简单。这是接纳,是“允许”,是心的境界,是智慧,是爱的能力。

“述情”慢慢“影响”对方变好

她如果有“述情”的能力,情况可能就会不同,她可以经常跟老公说:“看到你给妹妹夹菜而不给我夹的时候,我有些失望和委屈,我希望你在给她夹菜时,也能给我夹。”

“你跟妹妹在一起聊天时,我有时坐在一旁很失落,妹妹在场时,希望你也能多陪我聊聊天。”
不说老公不对,只说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老公的感受就会有很大不同。
当然,要述情,还需要她能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能够心平气和地去跟老公沟通,而不只是吵架。

有爱的能力的人不讲“理”
家里不讲“理”,爱情里也不讲“理”,而是要讲“情”、讲“爱”。

“爱”和“理”哪个更重要
心理学认为人做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但归根结底人类做的事情只有两类:愉快的事和正确的事。

人刚生下来时,头脑中是没有“正确的事”的概念的,只有“愉快的事”。儿童想吃、想玩、想睡觉、想让妈妈抱、想让爸爸背着,做的事情统统都是愉快的事。

愉快的事受本我支配。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受潜意识里的本能驱动。儿童在超我还没有发展出来之前,做事情基本都是受本我支配。什么高兴做什么,什么愉快做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

正确的事受超我支配。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是经由父母和社会的惩罚和奖励,逐渐发展出超我的。超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具体表现为是非对错等,我们常常会用“应该”来表达这些。这些标准、规则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在满足自己时不要伤害他人,人类社会才得以有序发展。

心理学的一个著名学派—家庭治疗学派的观点就认为,很多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由家庭文化导致的,这些家庭的特点就是有太多的标准、规则,而忽略人的内心是否愉快、感受是否良好,这样的家庭氛围是死板的、没有生机的。

这些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后带着一种沉重感,无论什么时候都显得很正式,缺少活力,更是缺少情商。他们要么对自己要求很高,总是做正确的事,但不开心;要么对别人要求很高,总是能够发现别人的不正确。

一个人很想跟另一个人在一起,一定是有一个前提的,那就是跟他在一起,是一件“愉快的事”!过多讲理、讲对错的人,总要求爱人“做正确的事”,给爱人太少做“愉快的事”的空间,爱人就可能不喜欢跟他在一起。

B类型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自己内心不开心,所以,不是高情商、高爱的能力的人,因为情商高的人自己是很容易快乐起来的。

C类型的人对己对人都看重正确与否,不关注愉快,是典型的低情商、低爱的能力。这样的人自己少有快乐,别人跟他生活在一起也会有很大压力,不过他们却是人们常说的“好人”。

D类型的人对别人讲正确、要求高,对自己虽然讲愉快,对人对己标准不一致,给人感觉很自我,也属于低情商、低爱的能力。

只有A类型的人,对人对己都比较关注愉快,能让自己开心快乐,也比较关注别人的开心快乐!这样的人有较高的情商、较高的爱的能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