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Susan Kuang的书《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从最开始关注她的公号到买她的电子杂志到现在看她写的书,都能从她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她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独立思考这四个字,很宝贵,也很稀缺。
前两天群里的朋友在讨论古典老师在“得到”上面发布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学会了独立思考,然后呢?大意是说,当我们开始对一个观点保有怀疑的态度而不是盲目接受之后,下一步又该做些什么,于是文章围绕独立思考的4个步骤开始了论述。可大多数人的思维是还未达到‘对一个观点保有怀疑态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起了Susan Kuang在书中提到的从众心理。
广义上说,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认知、判断、表述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俗称“随大流”。在原始社会,从众心理会增加我们的生存概率,因此这种选择是明智的。然而在现代社会中,‘从众’与‘生存’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可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却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从小父母和老师都灌输我们要好好学习,考上一所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生活才会过的幸福。潜移默化中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慢慢渗透在我们的日常里,生活不需要过多思考,一切按照普世的价值观选择就行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为什么读这个专业呀?” “不知道,父母觉得好就选了”
“为什么会选择这份工作啊?” “大家都觉得稳定,福利好就来咯”
“为什么会来这座城市打拼呢?” “因为朋友都来拉,机会可能会比较多”
人总是习惯性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因为做选择太难了,还要思考更是难上加难,不如随波逐流揣着内心那份安全感来的安心自在。
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要捡回来也不是轻松的。有个和我同一届毕业的朋友,顺从父母的意愿在一家国企上班。她并不想在单位里就这样工作到退休,但她又很迷茫不知道该出来干什么,加上父母的阻挠她一直没有辞职。每次她和聊天的时候她都说班上的谁谁谁在做什么工作感觉还不错,自己也想试试。可是她说舍弃不下国企的薪资福利,于是只能一边感慨着外面世界的精彩,一边不甘愿的继续在单位里上班。我引导过她去发掘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尝试,但她表现的很浮躁很焦虑,觉得一想这些事就烦恼,安慰自己现在这样也挺好。
我也还有这样一些朋友,她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尊崇自己的意愿去思考去探索,把生活过的有姿有色。她们会给你说一些你没见识过人事物,给你讲最近又兴起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告诉你她们是怎么看待最近的时事热点的。感觉不出门,都能从她们的描述里看到世界。有独立思想的人,通常还有自信、乐观、对所有事物保有好奇的特性。你会从他们身上发现,原来生活还有很多可能性的。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的不同也会造就一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古典在文章里说到,当一个人开始能怀疑。能找信息、能独立思考并且清晰表达自己的时候,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发生器”。当一个人真正开始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会发现平时他就是一个谦卑的人,随时都乐呵呵的,但到了自己专业的领域时,就会锋芒毕露。
远看厚德载物,近看叹为观止,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