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有福气?欢迎评论区讨论。看完今天这个故事,或许你能找到答案。
故事发生在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泰安县赵村。
赵老汉,一个居住在城东山口庄的淳朴老者,依靠着先辈遗留下的家业,在市集上经营着一家酒店。加上他自己性情和善,而且勤勉不辍,因此生意兴隆,积累了颇为可观的财富。但美中不足的是赵老汉膝下无子,这成了他心头的一大憾事,时常令他忧愁不已。
赵老汉有个侄子名叫赵勇,已至中年但其发妻同样未能生育。而赵勇担心自己会步赵老汉的后尘,便萌生了购买一名年轻女子为妾的念头。于是来到赵老汉的酒店提出借钱的请求。
一听说是为了赵家延续香火,赵老汉满口答应。赵勇表示需要十五贯银两,赵老汉二话不说,便欲从柜台中取出银两递给侄子。就在这时酒店外传来一阵哭声打断了他们的对话。
赵老汉问赵勇怎么回事,见赵勇面露难色,支支吾吾。赵老汉心生疑惑,连忙出门查看。只见一对年轻夫妇相拥而泣,场面甚是凄凉。
赵老汉上前询问:“二位缘何如此悲伤?是否遇到了什么难处?”
那女子仍旧蒙面抽泣,而男子则拭了拭眼角的泪水,哀声叹气道:“我叫刘平,这是我的妻子柳氏。我们从沛县一路逃荒至此,盘缠已尽,如今连饭都吃不饱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忍痛卖掉妻子,以求她能有口饭吃,总比跟着我挨饿受冻要强。”
说罢,刘平紧握着妻子的手,又长吁短叹起来。
侄子借钱买妾,而刘平却无奈卖妻,这一幕让赵老汉心中了然。他向刘平确认了买主,正是赵勇。赵老汉转头看向侄子,语重心长地说道:“赵勇啊,古人云: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你看这对夫妻情深意重,彼此根本不愿分离。他们也是遇到了难处,你又何必去做那拆散人家鸳鸯的恶人呢?你另外去物色一个,若你需要用钱,即便是几百贯,我都借给你,利息分文不收。”
赵勇听完,深感赵老汉言之有理。况且他也不想买一个不情愿跟着自己过日子的女人,之前只是一时心急。于是他欣然同意了赵老汉的建议,放弃了买柳氏的念头。
刘平对赵老汉的好意感激不尽,但一想到目前的处境,又不免悲从中来。他谢过赵老汉的好意,却无奈地说:“可现在我们还是身无分文,没吃没穿,依然会挨饿受冻而死的。”
赵老汉闻言,思索片刻后说道:“你那卖身价是十五贯,我就给你们十五贯。”
刘平听完,连忙磕头致谢。然而,柳氏却哭诉道:“多谢恩公救命之恩,可我们是外地人,这租房子就得用去一半的钱,剩下的钱很快也会用完。到时候,相公还是得卖掉我,我还是逃不掉被卖的命运。”
听完柳氏的话,赵老汉陷入了沉思。他想,救人就要救到底,送佛就要送到西。于是,他说道:“这样吧,我在村子外面有几间空闲的房子,先借给你们住。房子外面还有几亩田地,你们耕种自给自足,维持生活应该没有问题了吧。”
说完,他又拍了拍刘平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从今往后,你要好好做事,切记男儿当自强。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再难也不能卖妻求荣。”
刘平沉重地点了点头,夫妻二人跪在地上,给赵老汉一连磕了十个响头。赵老汉扶起他们,便领着他们去了村外的住所。
刘平夫妇一路逃荒,历尽艰辛。如今有了房子和钱,他们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生活。每日天不亮,他们就起床辛勤劳作,虽然生活依旧艰苦,但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几年下来,他们终于积攒下了一份家业。除了自给自足,还剩下了不少结余。于是,他们连本带息地还给了赵老汉当初的十五贯借款。
赵老汉见小两口诚实厚道、勤劳能干,并且懂得知恩图报,心中甚是欣慰。他只收下了十五贯本金,没有要利息。
自此以后,刘平夫妇对赵老汉更是感恩戴德,一心想要报答他的恩情。他们常常来到酒店帮忙,让赵老汉得以清闲下来,过上了颐养天年的生活。
赵老汉的善行不仅救了一对苦难的夫妻,也为自己赢得了晚年的幸福与安宁。这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赵老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