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的以色列,八岁的男孩尤莱克从华沙集中营中逃脱。他顶着一个波兰人的名字,在森林里躲藏,然后伪装成一个基督教的孤儿在波兰农场中生活。《流浪的尤莱克》是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片中没有像大多数战争片那样具体描述战争的场面,但从小男孩尤莱克的流浪历程里,观众能无比真实地体会到小人物的悲哀和战争的残酷。
观看完影片,可能会有很多观众忍不住和《钢琴家》作比较,同为二战中的个人流浪电影,《钢琴家》中的史标曼是个出色的钢琴家,虽然流浪过程也是苦不堪言,但他有挚友暗中相助,在危难时刻依靠自己的技艺脱身。而尤莱克什么都没有,他只是个无助的犹太人的孩子。他能活下来,依靠的是别人的善良以及自己的运气。
很难想象一个弱小的孩子如何在丛林中生活,他要忍受风吹雨淋以及黑夜的孤独,更可怕的是随时会出现的纳粹。细心的观众会注意到片中出现了很多个远景镜头,呼啸风雪中,尤莱克拖着伤腿踽踽前行;尤莱克躺在地上,镜头慢慢升高,秋叶旋转落下。他一次次敲开大门,又一次次被拒绝。景框里尤莱克只占了小小一方,更放大了他的无助和渺小,世界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小男孩的容身之地。
二战期间纳粹的行为以及犹太人被残杀的事实相信大部分人都了解,但看过影片之后,还是会觉得震撼。其中有一幕让我觉得细思极恐,尤莱克被德军抓到后,被一个军官领到关着军犬的笼子外,地上的一把折叠刀让他呆愣片刻,然后毫不犹豫选择逃跑。那把折叠刀是属于尤莱克的小伙伴的,毫无疑问小伙伴已经遇害,而且很大可能,是被那几只凶恶的狗给生生吃掉了。
纳粹的残暴使得同处战争腹地的波兰人过分畏惧,释放善意必须小心翼翼。尤莱克在农场里工作,意外被绞到手,却因为犹太人的身份而被主刀医生拒绝医治。空旷的走廊里,弱小的尤莱克躺在单人床,疼痛和噩梦的萦绕让他不断发出令人心碎的呻吟,然而过往的人似乎没有听到,唯有一个上了年纪的护士路过时悄悄在他手臂上打了一针,可能是止痛剂或镇定剂,但作用不大。后来尤莱克被另外的医生救了,但却失去了一只手。
很多人说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但其实人性本为零,走在正方向的人,是因为释放了善意,而走在负方向的人,是因为做了恶。
影片中,同样的闪回(flashback)多次出现,那是尤莱克与父亲诀别的片段,接近结尾,导演才把完整的诀别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逃亡中的父子偶然在桥底相遇,桥上两个纳粹的士兵正搜寻他们的踪迹,父亲痛苦地跟尤莱克交代,让他忘记自己的姓名,忘记亲人,但不能忘记自己是个犹太人。随后父亲跑出桥底,而尤莱克则往相反方向奔跑,然后父亲中枪倒地,观众这时听到了尤莱克的哭声,那是他内心的哭泣,他必须忍住不出声才能逃开。一个无辜的孩子,被迫承受着这一切。
最后尤莱克熬到了战争的结束,他心中的犹太信仰似乎已经岌岌可危,他排斥自己犹太人的身份,害怕再被区别对待,那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让人无比心疼。一番挣扎后,他还是回到自己的家乡,选择做回一个犹太人。战争必须以死亡结束,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那些幸存的犹太人一定会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一定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因为历经磨难的民族,必将更加坚韧和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