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少看电视剧,但是这部《都挺好》连续看到十二集,真的挺好看。唯一有点生硬的是,两个儿子一个闺女的家庭,怎么可能母亲冷漠到完全无视女儿的感受,在她很小的年纪,就进行苛刻的差别化对待,从而种下永不往来,兄妹撕裂的因子。除非解释说明玉不是亲生的……,这种重男轻女的症结可能出现在红楼梦的年代,在70后的版本里,还是有些勉强的。
当然瑕不掩瑜,看似不合理的地方,也许现实中有极端的可能,或者作者有意的要赋予明玉这样的女中豪杰,当然也包括普通女性个人奋斗的更值得人激赏、反思和推崇的价值。女人不易,奋斗的女人更不易,作者是女性,因此要把女性和生活的搏击刻画的更生动些,不过人们也不难想象,董明珠承受的,能比苏明玉更少么?
而且,亲人之间的隔阂、冲突与伤害,纵然不如明玉母女这般的令人扼腕,环顾四下,难道不也是触目可及么!
把亲人做路人,把路人当知己,太普遍了。爱深之处,恨由之生。
《都挺好》,是一个样本,把生活搬上舞台,让人们审视这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之下,亲情所面临的碰撞和炙烤。
二
总理的记者会上,有人提民生问题,政府有什么后手。这个提问也太笼统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哪个不是民生?总理思考了两秒钟,回复说据大数据反馈,一老一小是民生最集中的困扰之一。
的确,养老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问题,家庭难题。在五十年前,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导的社会生态下,养老都不成问题,至少不是大问题。安土重迁,家大族盛,养儿防老,天经地义。从幼至老,没有出过县城的人多了,在一个熟悉的环境里,摸着黑都知道馍笼子里有几个馍,隔几丈远都能听出是谁的脚步声,老人当然有长者的威严,保持对晚辈的高压,但是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不适,也不会有太多的无奈抱怨和矫情,或者一个大爷即使有寂寞凄清的感觉,可以在几个儿子家相对方便的周转轮值,也可以找村子里一起长大的张三李四王麻子闲谈消遣,或者给耕耘几十年的老牛添两把草,饮几担水,甚至到熟悉的田地里看看麦子的长势,心头都能平顺安静些。
苏大强显然没有这样的条件,究竟是面瘫还是影帝,倪大爷已经引发过几轮争议。但是苏家大爷的无奈无力悲催搞笑不知何以自处也不知何以他处的的窘境,还是被倪大红演到位了。老年人在城市出动,人们即使不嫌弃,也多少会目之以怪。公交车挤来挤去,免费的,年轻人累个半死,可能夹着简历从东城奔波到西城,也可能从另外一个城市到这个城市出差,双肩包里有电脑,可能夹层里还有几种感冒药,过敏药,但是遇到老人你得让啊。老人当然可能是去广场太极去公园遛鸟去了,但是也可能去买水买电买天然气,去交闭路电视费,去手机充值,去换锅底马桶盖……去银行排两个小时队去取几百块钱生活费……退休金账户今年这个行,明年那个行,每一回变化甚至各种卡各种密码数字化智能化,对老人都是一种极大的负担,当然也有可能有一拨一拔的老人不是在去买彩票,办理财的路上,就是在领鸡蛋,听讲座,买保健品的路上。
同乘一辆车,各有心酸事……谁该给谁让?
苏大爷大儿去了美国,小儿子生活也属小康,女儿还是款姐,本该颐养天年无限美好夕阳红,却过的那么闹心。儿女去了美国欧洲的,父母所享用的,除了教子有方的清名,恐怕也就剩年迈体衰的不便。那些更多的情况,北上广深奋力打拼的一两代人,父母在小城一样,即便儿女在华为挣得了大把的银子,他们依然是每日的粗茶淡饭,空巢无依,怅然若失------
三
生逢这个千年未有的变局,有几个人是轻松的?
往往是这样,不在老人身边的,内心深处对父母会有极大的责任和愧疚,苏明哲一路高光,清华斯坦福的,娇妻幼子,美国绿卡的,临了不能见亲娘一面。季羡林有片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功成名就,至亲不待!人间至痛之一种,你最希望看到你成功的人闭上了眼睛,你的成就转瞬就会褪色不少。
去了美国,去了北上广深,过上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但是放不下自己的重负,至少每个60后,70后,做不到无动于衷,留在老家年迈的父母,是游子思之涕泪沾巾不敢触及的伤痛。在面对父老娘亲的方式上,我们还做不到西方人的释然和坦然。
因此上苏明哲坚决要求迎接父亲早日赴美,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一个有良心的儿女,眸然回首,突然发现,这一辈子对父母,纯粹是来索取的,能反哺的,实在太少。而在面对妻子似乎同样合情合理的诉求,对公公到来坚决的反对,内心是有一种悲凉的。
夫妻对孩子的爱,浓度可以是相同的,但是在对待彼此的父母上,显然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不知导致了多少爱人间的反目。你所经历的自己成长记忆,可能刻骨铭心,你的爱人则最多只是体会理解!封建年代的男人往往有绝对的强势,不至于在孝行上遭遇强烈的抵制,而现在的女性,在经历着同样的职业和教子的双重重压之下,要求她们完全顺从丈夫,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她们完全的放弃自己,这显然是困难的,所以面对吴非貌似无理的取闹,苏明哲的痛苦,自有深以为然的男人。
四
这个世界,职场如战场。
姚晨靠演技不靠颜值,演绎女人在战场和生活中的张力。
那些公务员们,还享受着国企工会党团组织红利的人们,已不再是时代洪流的主流。主流是争分夺秒,是狼性法则,是冷漠不加掩饰,是伤口无人抚慰。这并不在于人性之恶与人性之弱点。而是源于高压工作之下的人们需要留一点时间来喘气,没有功夫被别人的家长里短所占据。明玉宁可被处分,隐瞒母亲离去的事件虽然状况特殊,那么明玉之外的一线城市的职场人,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另一面呈现给同仁,又有几个同仁有几份闲情去为你分担!大家都挺善良,但是大家都很忙,每个人头上都一摊事。村庄和县城的熟人社会都已稀薄,都市人际的陌生感更趋强烈。
工作上要面临各种难题寻求各种办法,每个人的生活组成,工作只是一面,都和明玉一样,需要面对不同切面的状况,人都有父母,都要面对家事亲情,当养老带娃,爱人冷战,婆媳冲突,兄弟反目,小三小四,当职场和这一切金风玉露一遭逢,斩不断,理还乱,怎一个烦字了得。
高冷,是迥异的经历和如战场一样的职场给予明玉的印记,把内心隐藏,在薄情的世界勉力的活着,除了物质,还可以追求什么呢?“最大的快乐是躺在一堆钱上数钱”!奋斗的女人是美丽的,虽然这美丽略有几份凄然。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带着罪,上帝惩罚的方式,是让男人奔波流汗,让女人生产受痛,所以男人女人,梁晓声说,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笑?女人批量的踏入事业人际的战场,在中国也不过几十年的事情,因此其战斗的背影往往更加风姿绰约,令人怜惜。最不受待见的明玉最给力的言语:这钱我出了!
五
苏明成属于命好福大的,小有溺爱,长可啃老,胸无大志,衣食无忧。重要的是还有那么个可人的媳妇,媳妇秀外慧中,娇萦之下又深藏主见。即便如此,苏明成在被老父亲医院折磨痛苦之际,甚至要同媳妇买包药‘’干脆一起走得了‘’。烦乱之状,可以想见。
这部剧所揭示的一个浅显而容易被忽视的道理,就是亲情本来是真实的,亲人之间的爱是真爱,但是锅碗瓢盆,人无完人,或者说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在和人性的不足和性格的缺点不停的争战的过程。当把人活动的空间限制在同一个屋檐下,碰撞在所难免。因为这个时代没有人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了,又没有深宅大院。一个楼买上下层倒是不错的办法,不过不但在美国有些吃力,在北京上海深圳也不现实,挣多少钱都不够!挥汗继续搬砖。
父母是值得颂赞的,天下有不孝的儿女,无不是的父母,父母纵有多少不是,儿女从传统上是无从指责的。三纲五常啊,余音尚在。这部剧没有掩饰父母的偏心、自私,性格的缺点对一个家庭的影响,而人的性格习惯变化不是必然向好,苏大爷越老越做,也是身不由己,甚至某种程度上三个子女努力生活,对老爷子也能小心应对,尽己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也都并没有推却自己的责任,都挺好!既或不值点赞,似乎也无可厚非。
电视剧直面了人性的复杂,人与人的相处,是这世上最难的功课!
六
小说原著的作者,据说保持了足够的神秘,一个宁波叫阿耐的女商人,写出《欢乐颂》和《都挺好》这样走心的现实题材,却依然遇宠不惊,恬然宁静,折煞多少作协专业的文人骚客,多少文人登高必赋,要口占一绝,但是舞文弄墨,浪费粮食,深处这个时代而不自知,不去直面今日凡人面临的剧烈的内心的动荡,是缺位,甚至也是渎职。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在追这个剧,并且微博发声后令一贯低调的作者本人一阵小兴奋,郑渊洁童话早年曾经引发广泛的影响,读者来信多到无法搁置,不得不在北京置业多处来存放,最后房子全部成了天价,童话大王也成了财富大王。
当然无论是童话还是现实,总是蕴藏其间之真情实话最动人心。
阿耐说,你不必认识我,也不必寻找我,只希望你在这部剧里,找到你的影子,以及你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