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课改强调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和任务驱动下展开语文学习,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的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有创新意味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推动了文学类文本审美教育的范式转型。
1.用项目学习方式,深化阅读鉴赏。语文项目式学习,就是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完成事先预设的一系列任务,最终达成教学目标的语文学习方式。它让学习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情,做中学,边做边学,通过积极的反思,萃取行动策略,构建个体学习经验。这种学习方式的最大价值,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个体创造能力,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自主深入研读文本,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它解构了传统课堂上侧重文本单一解读套路和文意固定结论传递的模式,而更为重视学生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合作的姿态,获取个体化的审美感受与审美经验。新的学习方式丰富了文学阅读的学习手段,更让学生喜闻乐见。
《艾青诗选》是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的必读书目,怎么读?像传统课文学习那样一首一首地精读,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可以尝试运用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实施。我们首先提出任务:编一本我的《艾青诗选》。然后让学生通读作品,勾画并挑选出初读过程中心有所动、真心喜欢的篇目;接下来再读初选作品,运用课上学到的诗歌鉴赏知识,参阅有关资料,精选出其中的8首;依据提供的示例,深入研读,给其中4首加上批注,同时给自己的诗选取一个富有诗意的、能概括艾诗特点的题目,如“土地的歌者—— 我的艾青诗选”;安排时间让同学们交流分享,介绍自己选出的心爱之作,并依据自己的评点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几首诗,最喜欢什么地方。课后,依据课堂讨论和阅读,给这部诗集撰写前言。最后,把所选的诗歌,加上前言,配上作者照片或自己的插图,还有自己设计的封面,编成个人化袖珍版《艾青诗选》,在班级展示分享。这样不仅合作完成了学习任务,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的诗歌知识,而且由此习得了选集类文学作品整本书“一读二选三评四研”的阅读策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富有成果的项目式学习,是克服传统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模式自身存在缺陷与不足的新的选项。
2.运用多媒体方式,升华阅读鉴赏。多媒介、跨媒介是现代生活的特点。打开微信,媒体上由各种视频、音频、文件组成的跨媒介文本已经成为现文学类文本阅读、交流、表达、分享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式。
我们学校的读书课程中有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读书项目—— 经典夜读沙龙。它选择一部优秀的作品,采用精心布置的舞台化场景,以嘉宾对话、片段朗读、舞台表演、形象图文插播等手段,把书中的核心内容、思想主题、人物形象、关键细节、表达特色展现在师生面前。我们介绍过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组织过“黑暗森林之歌——《三体》的N种读法”的夜读沙龙活动:“月见草,覆了风霜,离群之鸟犹自彷徨……”,一曲《岁月成碑》引发同学对小说情节的追忆,对叶文洁功过的评论;黑暗舞台上,“罗辑”和“大史”席地而坐,一束灯光打在他们的身上,两人分角色朗读,寂静的黑夜中幽幽地传来两人的声音,还原了小说中解说“黑暗森林”令人毛骨悚然的现场气氛;同学扮演的“罗辑”和“庄妍”徜徉在金碧辉煌的卢浮宫中,在蒙娜丽莎画像前,两人亲切私密的对话和形体动作,传递出让人心醉的爱意,深化对人类情感作用的深入理解;而“丁总”和“汪老师”坐在移动的太空之舰上,窗外硕大的地球背影和成列的威武的太空舰阵,他们回顾让人不堪回首的“黑暗战役”“末日之战”,展开对人性的激烈争论,思考在未来高科技背景下的人性,表达了对人性的坚定执着的信念……沙龙的创意实际上是把我们平常阅读一本文学类作品的感受、体验和认识转化成“另一本”多媒介组合而成的舞台文本的过程。这其中,不仅有对话,还有唱歌、分角色朗读、舞台情景剧以及关键内容的辩论,并与舞台上的背景画面结合,形成融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多媒介超文本。新的手段和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审美鉴赏的形式,拓展了文学类文本的审美空间,必将更有效地提高个体的审美意识、审美品位和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