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Cable. By Volker Pape
2001年,我考上大学,从一个小乡村,只身来到北京,开始读计算机专业。
到了学校,报道完之后,同寝室的同学相约一起去附近的网吧玩,我心中忐忑,随后跟大家一起来到网吧,尴尬的是,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打开电脑。
一个学期之后,有舍友已经开始给系里做网站和管理系统,而我还没明白「软件到底是什么」,我问那个住在我下铺的兄弟「程序到底能干什么」,他告诉我,「程序什么都能干」。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电脑,除了看电影和听歌,偶尔我也用电脑敲几行教科书上的代码,但是大多数时候,代码都跑不通。我一点也体会不到编程的乐趣。
大学毕业前夕,为了做毕业设计,我在图书馆里面熬了三个通宵,最后终于调通一大坨C代码,让它按预期从头跑到尾,老师慷慨的给了我一个A+的成绩,其实,我根本不明白那坨代码是怎么回事。
稀里糊涂就大学毕业了,我意外的进入一家日本软件公司,经过简单的入职培训,终于,我也能写出可以挣到钱的代码了。
从电脑盲到用电脑赚钱,我用了四年时间,那不是教育的胜利,是时代的红利。
从第一份工作开始,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入了解和使用互联网,同时思考互联网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毕业后不长时间,我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英语,偶尔也能在一些平台上面写几篇不知所云的帖子(博客),那时候的我,热衷于浏览各种不同的网站和网络应用,试图从中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
2005年底,我注册了gmail假装时髦,注册了douban假装文艺,我挨个尝试Google的所有服务和工具,假装自己很有格调。也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于是疯狂的学习和使用英语,英语随之变成后来很多年工作过程中,重要的基础保障。
2008年,我进入一个英语氛围的外企之中,进入新的公司之后,见识了很多优秀的网站和产品,那时候开始用Facebook和Twitter,开始使用一代iPhone,安装各种所谓的App,那时候我已经是Google的重度用户,已经在使用github,并关注英文世界各种新的网站开发技术和理念,今天的“饭碗”(Ruby on Rails),就是那个时间点端起来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速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再到后来,国内有了微薄,有了团购,有了微信,有了Uber,人们开始如潮水般涌向各个平台,参与进去,分享出来,互联网渗透到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渐渐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然成为很多人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支撑,我也不例外,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平时使用最多的网站是github和Google,这两个网站基本能够帮我完成90%的工作,除此之外,还会偶尔在youtube或者egghead看看最新的视频教学内容。
工作之余,浏览各种资讯成为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网事”,目前经常使用的一些网站或者服务包括:微信、微博和Twitter。微信偏重于和熟人朋友之间进行生活层面的互动,微薄偶尔用来看看热点新闻,通过Twitter则更多是关注英文世界的各种新鲜有趣的人和事。另一方面,手机成为更为便利的互联网工具。不过,我的手机上面除了使用邮件APP和银行APP,其它的应用已经很少使用。
互联网在进化,参与其中的人也越来越多,过去几年,互联网给我们吃穿住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很多人赖以生存的主要工具,时代大潮如此,我们当随潮流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