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在看完了万维纲老师的一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看完的最大的感受:世界很复杂。
最大的收获是能让你不再是吃瓜群众的心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变得慢慢尝试着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释这个世界。
你有多久没看书了?
总感觉越长大越不想看书,因为没有动力,有欲望却安于现状,很喜欢书中给出的接受:
“从前听长辈说,人到老年,看书看皮儿,看报看题儿。
我原以为,大概是因为老花眼看不清小字之故。或者是来日无多,学习的性价比下降,学习欲望也就相应减退了。等到自己也到了这个年纪,就发现这两个原因固然都有,但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是,看东西多了就会发现,真正有价值,值得花功夫和精力认真去看的作品,少之又少。当然,对于年轻人而言,这种态度显然不对,年轻人看什么都新鲜,都未知,都长见识,不吃前两个烧饼,只吃第三个烧饼也吃不饱。
不阅读很多糟粕,也没有能力发现精华。”
越广泛的涉猎,才越知道世界的复杂,世界上还存在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和被人特意安排的论点,识别这些需要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与逻辑分析。
你以为的世界并不是你以为的。
书中讲解了很多人们习惯的看待问题方法,哪些理论是科学推理出来,如“阴谋论”、核辐射危害、“一万小时的天才理论”,什么又是现代科学还无法解释,如“灵魂转世假说”。
科学与伪科学都在指导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识别的能力,理论依据是需要我们广泛学习的原因,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吧。
02
反常识思维
他们有时候把自己的价值判断称为“常识”,因为这些判断本来就是从人的原始思维而来的,然而现代社会产生了另一种思维,却是“反常识”的。
一直以来我们熟悉每一个有可能与之打交道的人,而这些人的总数加起来也不是很多,这种生活模式对大脑的演化有巨大的影响,不在依赖熟人间的社交了。
当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早就学会了快速判断人的真诚程度和事件的紧急程度:我们不会把钱借给一个嬉皮笑脸且名声不好的坏人。
这种“具体思维”做各种选择的首要标准,是道德,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做事不是靠商业和法治,而是靠道德和礼治,首先关乎的是名声和面子,而不是利益。
现在到了用理工科思维取代文人思维的时候了,传统的文人思维已经越来越少出现在主流媒体上,不只是用常识理解世界,更应该是科学研究指导生活。
你真的就被轻易说服?
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
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
我们既定的观点很难被改变,所以现在的节目只为了迎合观众而忽略某些事实,因为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
我们想要什么?娱乐和确认。需要你的资讯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现实是媒体只不过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媒体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只需要特定的人群认可就足够。
这种现象称为“确认偏误”
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
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被对立的双方都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只是人们更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我能更愿意相信自己一直以为对的常识,不去接受任何新的观点,人们可以因为很多事情进入不同阵营,而且一旦选了边就会为自己的阵营而战。
“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
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因此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
这是用理工科思维去理解世界的基础,不是一味的守旧思想,开放的接受,理性的追求真相。
最好的做法是:避免那些有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
一个错误的观点一旦占了大多数,正确的做法就可能不会被执行。既然改变那些已有成见的人的观念如此困难,也许双方阵营真正值得做的只有争取中间派,你有你的坚持,我有我的看法,逐渐形成不同的阵容。
人们更愿意认为“坏比好重要”
人们总喜欢获得而害怕失去,这一心理学定律,叫做"损失厌恶"。
事实是每个人都有损失厌恶,恐惧和冒险是人的两种非常基本的感情,恐惧使人害怕损失,浪漫使人热爱冒险。
人一出生就有自我保护本能,而求偶本能则是在长大后才有,进化使我们大脑中恐惧的优先级高于浪漫,也许这就是负面偏见存在的原因。
坏比好重要,如果向你介绍一位陌生人的时候同时告诉你一条他的优点和一条他的缺点,你更容易用缺点去记住这个人。
然而本能归本能,有些人却可以超越自己的本能,他们知道自己强烈的负面情绪会带来偏见,所以他们不轻易纵容这种情绪。
他们看到好的冒险机会敢上,遭遇损失却不放在心上。他们看到好人好事主动夸,听说坏消息却能够保持淡定。
这是为什么有些人能如此理性的对待任何事物,不被情感所动摇,因为他们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和冒险精神,才能更理性认识世界。
最简单的概率论常识
概率论最基础的思想是,有些事情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
随机:有些事情的发生,跟它之前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没有因果关系。你不管做什么都不能让它一定发生,也不能让它一定不发生。
误差:既然绝大多数事情都同时包含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即使条件再精确也无法完全避免随机干扰的影响,要学会忽略误差范围内的任何波动。
赌徒谬误:赌博是完全独立的随机事件,这意味着下一把的结果跟以前所有的结果没有任何联系,已经发生了的事情不会影响未来。
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随机性和大数定律——以为随机就意味着均匀。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比如“彩票分析学”,其实独立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没有规律和不可预测的。
发现规律任何时候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存下去,而理解随机性却是只在现代社会才有意义的一个技能。
在没有规律的地方硬找规律是个相当容易的事情,只要你愿意忽略所有不符合你这个规律的数据。
小数定律:小数定律说如果样本不够大,那么它就会表现为各种极端情况,而这些情况可能跟本性一点关系没有。
在足够小的样本中寻找所谓的规律,比如“巴西队的礼物”——只要巴西夺冠,下一届的冠军就将是主办大赛的东道主,除非巴西队自己将礼物收回,这一定律在2006年被破解。
如果你的统计样本不够大,你什么也说明不了。
我们才不能只凭自己的经验,哪怕是加上家人和朋友的经验去对事物作出判断。我们的经验非常有限。别看个例,看大规模统计。
阴谋论的心
世界非常大而且非常复杂,每天要发生很多很多事,绝大多数事情之间并没有什么因果关系。
正如人很善于在本来没有规律的地方寻找规律,我们也非常擅长在本来没有联系的事情中发现联系,并且用一个简单理论对这些事情进行解读。
认为凡事都有目的,是普通人思维区别于科学思维的根本之一。
我的理论没有什么进一步的证据,而且我也不需要什么进一步的证据,但是我的理论可以解释这些看似“自然”其实“不自然”的事件,我发现其背后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解读,就是阴谋论。
相信阴谋论很可能是人的一个思维本能。人们总是希望能给复杂而混乱的世界找个简单的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有某个强大的力量,怀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在控制一切。
对阴谋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想要对任何事情的真伪都给以正确的判断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地评估每件事的可能性。
搞清“合理性”和“可能性”的区别,A和B合理,但是A和B同时成立的可能性小于等于A成立的可能性。增加细节也许可以增加合理性,但是一定会减少可能性。
健康的经济学:工作重要还是健康重要?
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里,更高的风险必须给人更高的价格。而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做到这一点。
一个选择了高风险高回报的人在健康出问题以后应该愿赌服输——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很可能还是这样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愿意承受高风险,更高的收入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但这个风险不是无限大的。
不是他们不理性,而是他们清楚知道拿一点风险概率可以换取更高的收入,损失健康带来的经济利益。
03
这就是第一部分与我们常识截然不同的“反常识”思维,是合理的科学解释人的行为,我们要重新理解这个世界。
人们在获取任何信息的时候,都可能有一个“普遍顺序”,一个不知不觉被整个世界打造出来的“顺序”。
用科学的思维去理解这个被定义好的世界,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技能。
书中还有很多理解新世界的方法论,如果你想要,公众号还有更多致用类书籍。
文、珞珞双木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