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微信聊天,她问我最近在看什么书,要我推荐一二。育儿方面我指定看《正面管教》《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健身方面我推荐《掌控》《跑步圣经》;婚姻家庭方面我推荐《原生家庭》《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修身养性的话我推荐《活好》《寻人不遇》《苏东坡传》《丝绸之路》;解决问题我推荐《反脆弱》《第三选择》。其实这些书也都是我自己在读书会里才接触到的,一看就爱上了,反复拿来看。我突然发现自己自从读书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看待问题时思维方式也打开了,视野开阔相应的就不容易再钻牛角尖了。这也得益于这段时间看书学习后的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看书的多少学习的深浅不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有没有消化吸收才是重点。付出时间的量并不等于获得知识的质,内心有没有真正的和书籍观点发生共鸣或者冲突才是关键,也就是说看书要走心、高效。
朋友说书买来翻过一遍常常就觉得读过了,然后束之高阁,回头提到这本书好像有点不记得书的内容。我以前也是这样的状态,好读书,不求甚解,凡是到手的书都会匆匆一看,即使当时有一定的想法或感慨,但没有随笔习惯,转眼就水过地皮干了。现在看书有的观点都会随笔记下,平时遇到些事情也会与书里的观点或者案例产生联系,或者看到一个观点会想到其他书里相似的建议和理论,这也许就叫做知识的构建吧。
在《月亮与六便士》一书中,所有的人们都在为了生活而忙碌奋斗,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查尔斯却抬头看到了月亮,并抛家弃子去找寻自己的自由梦想。《偷影子的人》这本书里,吕克,是主人公小男孩竞选班长时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不歧视他的同学。两人结为好友后,吕克经常带他去自家的面包店,拿给他最好的面包吃。从吕克的影子中,得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名医生。于是,主人公踏上了帮助吕克实现梦想的过程。经过一番努力,吕克终于走进了医学院。然而,经历了切身感受之后的吕克又回到了面包店,兜兜转转最终回到起点,只因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还是做面包,在面包店中能找到快乐。
在这两本书里,这两个关于追逐梦想的故事让我陷入沉思。一个放弃平凡的稳定生活去追寻心中的自由之境,注定他的逐梦之路是孤独而惨烈的,他仿佛在追寻他的噩运。另一个放弃了曾经儿时的梦想回归本真生活,认为最适合自己理想的生活就是在面包店辛苦忙碌后看到顾客满意的笑脸,平凡却美好。梦想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有时候,人们想象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并不一定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真正喜欢的东西,从表面上看可能又不是那么冠冕堂皇。其实,职业本无贵贱之分,只要能在工作中找到一种价值,收获有成就感的快乐,这就足够了。
心中有所求,必有苦难要经历,毛姆用《月亮与六便士》告诉我们追逐艺术自由的真谛,主人公最终梦想成真,与自己所作之画融为一体,却身患麻风病,双目失明,临死之前叫人把他的巅峰之作付之一炬。天才的所作所为异于常人,是我们所无法理解的。《偷影子的人》注定是温暖的结局,小男孩的眼里心里有亲人朋友,充满了爱的能量,最终与心中挚爱相守与老鹰风筝下。不同的选择,不同的人生路。
我又突然发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主人公是一个为了梦想抛弃家庭的父亲,而《偷影子的人》里的小男孩却是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单亲家庭孩子。作为芸芸众生中平凡的我来讲,我知道追寻梦想的伟大,但我却始终无法理解查尔斯抛家弃子的自私。这也许就是书中对天才的解释: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查尔斯是被梦想击中了。另一方面,我像《偷影子的人》及小男孩的妈妈一样,不希望大人的选择伤害到孩子,也尽可能努力让自己无条件的爱培养孩子的善良和坚强,使她在快乐的家庭环境中有一个完整而自信的人格。
其实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不纠结他为何会做出那样的行为,性别的不同有时候就是价值观的彻底不同,天生如此,大多数人无力做出改变,我只在乎怎样让我们快速的从突然的事件中走出来,自信地应对往后可能会发生的所有事情,让自己迅速成长。正如小男孩的妈妈所说:我想,每个爱过、恨过的人都明白,这种爱恨交织的感觉,只是因为曾经深深地爱过、付出过,曾经的爱恋,在背叛的那一瞬间,会化为莫大的仇恨。然而,时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从仇恨到原谅,就是从冲动到冷静,从幼稚到成熟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