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研讨话题:
1.习作起始阶段,于老师如何将读写结合起来的?
2.习作教学中,于老师讲解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3.在这节课中,于老师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1.习作起始阶段,于老师如何将读写结合起来的?
首先,于老师用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导入,和学生拉近了距离,于老师把和学生的谈话内容出示了出来。这种用如实记录人物语序及内容的方法,既新颖又让学生倍感亲切。出示谈话内容后,让学生读说话内容。这是一个有说到读的过程。
其次,于老师追问:“于老师是怎样写刚才我们之间说的这些话的?”引导学生明确写话时注意分段和标点的使用。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写的任务,于老师又一次出示刚才的幻灯片,与第一次幻灯片不同的是,提示语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自己明白了提示语不同位置时,标点符号的不同。这样的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刚学习写作文,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
再次,于老师在第二节时让生读出示的第四张幻灯片内容,要求读出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语气。生有练读、指名读、表演读,师生一起表演读。加深了对谈话内容的印象,表演这个环节设计非常巧妙,于老师不着痕迹的把动作、表情描写教给了学生,这为后来的习作成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习作教学中,于老师讲解提示语的位置变化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讲解提示语位置变化时,于老师采用了比较法,让学生明白提示语位置不同,标点符号使用不同的道理。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不是靠教师灌输,而是在教师引导下自己发现的。这种善于诱导的方法,值得借鉴。
同样值得学习的还有让学生亲自动笔抄写环节。“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身。”于老师的这一设计也值得借鉴。
除此之外,于老师还让学生进行听写训练。这比抄写提高了难度。无论是比较还是抄写也或者是听写,于老师都紧扣分段和标点的训练,教学主线一以贯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这样的训练非常扎实。
3.在这节课中,于老师时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在这节课中,于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先是和学生同台表演,在表演过程中,添加动作、表情,这让学生写作时做到了“心中有物”。其次,写作要求详细明确,在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师:这件事有趣吗?请小朋友把刚才小猴子向妈妈要桃子吃的事写下来。要求:第一,写对话要分段;第二,写好提示语――把猴妈妈和小猴子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写下来,尽量做到“变化”――让提示语搬搬家。先起个题目,再写。
其次,给予学生鼓励“师:请大家按要求写吧!写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请向我举手示意。”这样的鼓励语给初写作的孩子以后盾,让写作困难的学生增强了写作信心。同时,在巡视指导中,于老师做了最有针对性的指引,这指导尤为可贵,尤为必要。
为了使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习作,于老师在学生写完后,没有急于进行展示,而是,让学生再次读老师的范文。让悄无声息中学生学会了修改自己的文章。这又是一处可以借鉴的地方。
在展示学生作品环节,于老师先是找了一篇有毛病的文章,师生一起进行修改,然后,找了一篇优秀的文章,给予了风趣幽默的鼓励。真的是妙极了!
整节课正像天津市南开小学特级教师靳家彦所评价的那样:有情有趣,朴实无华,充满魅力,低负高效,大师风范,尽在不露痕迹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