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婚到已婚,从一个大家庭转入另一个大家庭,我在想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其实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也只有那一点点不同。
过去的十二年间,我家过年的人总是毕竟多,可能全村这么多的都不多,全组应该只此一家,一般过年到最齐。
以前都是到了腊月二九三十才有好吃的,但是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天天都像过节,所以像三十那样的大餐一般只要人齐了就开始办了,从小年就开始慢慢为年饭进行彩排。
我们家的腊货都是妈妈和奶奶准备的,因为婶婶们都在忙工作,可是妈妈和奶奶手艺有限。所以腊货并没有很多花样也不多,就是传统的豆腐丸子和油豆腐,今年新增绿豆粑和绿豆皮。
叔叔们和爸爸负责买菜,搞些野味啥的,老妈负责传统手艺,比如蛋卷那些;小婶婶负责蒸菜系列;二婶婶是主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爷爷负责切墨鱼;
每年的腊月二十九晚上就开始煮膀里肉,以前用柴火,一家人围着守着到十一二点;现在用高压锅,虽然速度快了,不过也总是有不受控制的时候,或者没煮好,或者水少了,这项工作是老爸的专利。
膀肉是过年的象征,是必备的主菜,所以大年三十中午,人人都会戳一戳,爱吃的大快朵颐,不那么爱吃也会象征性地吃一筷子。
我们的习俗吃午饭,还有过早年的,这个好像跟姓氏还是地域有关,所以每年三十从一大早就开始有鞭炮声,一直持续到初二三。
我们家的年饭在邻居左右是最晚的,因为爷爷和老爸都说好歹也得十一点以后再吃饭呢,太早了不像那么回事。
先妥妥的摆好饭菜,然后弟弟就负责放鞭炮了,饭桌上,叔叔们和爸爸总是要小酌几杯,爷爷也会来一盅,一起总结一下一年的好好坏坏,相互敬个酒,说一说新年心愿,一餐午饭吃到一两点是常态。
大年三十晚上都会守岁到十二点,因为长辈们说不到十二点不发压岁钱,还记得小时候谁守不到十二点却哭闹着耍赖的;
长大后,口说是为了压岁钱但是也是为了小小的团圆,也是这一晚,所有的零食都摆出来吃,好好的解决了一番。
加入另一个大家庭里,才发现我们家那十几口人只够人家的半数呀。这个大家庭里,随随便便一摆就是两桌还有多,记得大年三十发的小视频,评论的都是“人好多”。
从腊月初开始,就一大家的女人们开始打豆腐、做豆腐丸子、煎蛋卷,做油豆腐,还记得我告诉妈妈说那天一起打了十几个豆腐,爷爷和妈妈都感觉好惊讶,哈哈,只因为人多啊,需要招待的人也多。
腊月二九开始,依然男人们负责干重活,买菜买鞭炮,女人们负责在家择菜,为明天的大餐做准备。
大年三十,都早早的起了,女人们忙碌在厨房,男人们闲聊在厅堂,大朋友们带着小朋友嬉闹在操场。
只是在这里,我们早早的十点多就吃了午饭,只是豆腐丸子的做法不一样,只是菜色和氛围有一点不一样,只是虽然吃饭的人多,但是到了晚上都各回各家了,并没有一起守岁到十二点。
我自己也觉得有点困,又闹肚子,早早的就睡了,到十二点接年的时候才起来看了一下满村烟花。
一个大家庭里,因为叔叔们住市区,爷爷奶奶在家,所以名义上都是在我家过年;另一个大家庭里叔叔们都在家有房子,所以轮着过年。
这样的大团圆之所以能一直维持,是因为有老一辈在,也因为有个掌舵人,一大家人一直秉承着这种团圆和家的意识。
希望这样的传统能够传承更多年,人越来越少了,所以越来越珍贵了,也更应该越来越珍惜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