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萧秋水
关键词:精力 善用压力
构建:
~精力~
我们可能有这种体会,每当完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后,都觉得自己精力消耗很大,不想再继续工作了.我们通常会暗示自己,需要休息一下,比如玩玩手机或者吃点零食.在心理学上,这个现象叫做“自我损耗”。精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吗,用完了就没法控制自己了?
为什么我们在完成一项困难任务后,吃点零食或者休息一下,会感觉更精神呢?这只能证明两者之间只有相关性,没有证据证明有因果关系.有观点认为,糖可以迅速补充能量,帮助大脑恢复精力.但是大脑不管干什么,消耗的热量是相同的.糖只是安慰剂.因为它满足了我们的内在需求。总想着我们消耗了多少,总让人觉得不舒服,但是给自己一点奖励,就会感觉好得多。
副作用
那么把精力当作一种有限资源的看法就是有害的.一方面,对于我们原本能够坚持下去的事情,由于相信自己的精力有限,往往会中途放弃,甚至错过了一次激发自我潜能的机会.另一方面,相信精力有限,还会让我们更容易失控,做出违背正常逻辑的判断。
现在很多小伙伴都习惯写文章,有时候写不下去了,忍不住刷一刷朋友圈,原因并不是精力消耗完了,而是对写的主题不感兴趣,应该写点别的.同样的,要是选题能吸引自己,写起来得心应手,那即便写一天,也不会觉得精疲力尽,照样精力充沛.(当然不是要忽略休息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一年,一月,一周,一天,精力都是具有周期性的,有强有弱!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精力呢?
可以将精力当成是一种情绪.我们都知道情绪可不止一种,主要是喜怒哀乐.面对不同情绪时,首先要倾听,试着理解它们,接纳它们,从而掌握处理情绪的方法。
精力也是如此,它也会有强有弱.所以,我们可以采取类似处理情绪的方法,首先倾听自己的意志力,然后学着管理、控制,最终才能掌握它。
善用压力
在学习、工作上,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过准备.很少有人真正提前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
面对选择,包括考研、求职,大多数人的失败与慌张都是基于同样的机理.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deadline,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使得产能低下到极限;反过来,产能的低下和时间的紧迫所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更加焦虑……恶性的死循环.
甚至不夸张地讲,连人的身体机能都可以提前准备.于是,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 30 岁,就会发现在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惯,而变得一枝独秀!
所以说,只有聪明的人会主动去寻找压力,大多数事情都需要提前准备,也都可以提前准备.认识到这一点本身就几乎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反复训练~
这里引入秋水老师的六点工作法
为什么是六件事?秋水老师的解释:因为很多人就是想做的事情太多,但是陷入恐慌,每次只填六件事,最重要的放前面,完成一件,再去做另一件,有些事情你交出去给别人做要等结果,就写个备注,等别人交回来再继续,过程中你可以做另外的事。完成六件事以后,再写六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