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共读论语#
【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亲近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回答:“您治理政事,为什么要用杀戮?您想要行善,百姓就会归于善。君子的作风好比是风,百姓的作风好比是草。风吹向哪里,草就倒向哪里。”
【思考】季康子准备用刑法来治理国家,孔子对此表示不赞同,他告诉季康子,高明的政治应该言传身教地引导人民向善,而不是以杀戮来制止什么,应该以自己的道德来领导,用善心来行事,下面的风气自然会跟着善化。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想一想还真是如此。《论语》中孔子批评最多的执政者就是鲁国季氏家族。与孔子同时代的季氏三代执政者,从季平子到季桓子再到季康子,孔子都表示过不满。孔子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就是抨击季平子的“八佾舞于庭”,即在家中用了天子规格的六十四人编队的乐舞。孔子批评季平子,但季平子的儿子季桓子却提拔重用孔子,让孔子先后做了鲁国的司空、大司寇的高官。后来孔子对季桓子失望,辞职周游列国。季桓子去世后,儿子季康子当政。于是,当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便指出其治理方法有失偏颇,君子要以德治国,走正道。同理,无论是作为单位中的领导,亦或是家里的一家之主,只要自己品德超然,下面的风气自然地会好。
【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问孔子:“请问如何尊道德,去恶念,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而后收获,这不就是尊道德吗?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而不去攻击别人的,这不就是去恶念吗?一时愤怒就忘了自己,甚至忘记了父母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思考】崇德、修慝、辨惑是个人修养的三要点:崇德就是如何把内在的气质培养到崇高的境界,修慝是内心要求得平和与安详,辨惑是具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没有迷惑。这三点如果都做好了,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可想而知要做到很难。虽然难,但还是会有方法,那就是“先事后得”,做人做事只要先去做,不问自己的结果利益,以后自然会有好的成果。正如我们常说的,想是问题,做是答案,行动才会有结果。其次,要多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能总挑别人的毛病;同时还需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少生气,从而理性地分析事情,少做糊涂事。
︎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