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读了易中天老师著作而扒拉出来的读后感。
—题记
古代天子治下,举天下之人,皆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拜倒在天子脚下,在这种极权统治实施下的社会,必定是和美好和谐挂不上钩的,又如何能够建设百姓心中的“人间天堂”?
说到这里,孔子有话说——克己复礼。为血缘关系立宗法制度,这就是“亲亲之爱”,讲求人一要孝,二要悌,这就是仁爱。在“爱”的理解上,墨子又提出了不同看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是其家,视人之身若是其身,这就是兼爱。
孔子讲仁爱,讲亲爱,讲亲仁民,民爱物,这是有内外亲疏的爱,有等级的爱;墨子讲兼爱,讲求爱是无私的爱,不分彼此,不分亲疏贵贱,无差别的爱,一样的爱,这是没有等级的爱,有点儿像现在人们口中的博爱。
到了韩非子这里,则更加离谱,人家直接不讲“爱”了,人奉行霸道,讲求“两面三刀”。两面就是两种手段,三刀则是三大要素,是用来巩固君王统治用的。用他老人家的风格,更是倾向于法治,也就是“依法治国”。
当然,那时的法治和如今的法治有着根本的区别:只维护君王的统治,不保护人民的利益,没有“辩护权”和”保护法“,更加不会给你公开审判的机会,不然,怎么商鞅他老人家也领了便当呢!
说了这么多,韩非子的法治到底有没有用呢?有用的,否则自秦以后,那么多朝代怎么都奉行律法之治呢?还是有可继承的精华:立法公开,执法公正,司法公平。
想要建设“人间天堂“,归根究底还是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儿?
从“亲亲之爱“到”人人之爱“,最后到”依法而治“,讨论到这儿,似乎只剩下了两个问题:爱(德)治还是法治?
这时,机灵的人们提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以法治人间(国),以爱(德)育人,此法可行吗?似乎没有比这更好的法子了,但是也要抽象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