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前两天才想起,好像很久没更新,之前一周太忙,到了国庆才稍稍松一口气。
不知道大家国庆有没有出去玩,昨天加班完,我去刷了刷朋友圈和微博,看到国庆节广州有灯光秀。特意搜了一下看看。
用新快报的话说:从江湾桥到猎德桥,珠江北岸建筑群、广州塔、猎德大桥、珠江游船和无人机编队联袂“点亮”珠江沿线美景,为市民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展示出40年来广州的巨大变化与成就。
好久没回广州了。昨天和我的搭档聊天也是提到类似的话题,她也很久没有回自己的母校看看了,想回去走走。
说来也奇怪,北上广深,四个特大城市,我唯独对广州有感觉。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我在这工作念书了四年。但我也确实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去腾讯开会时候,去的总部大楼,在深圳南山区。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不那么贵的宾馆,也要130一晚,而环境比较低下。
第二天去开会时候,我去楼下买包子做早餐,我刚和老板说:来两个莲蓉包,钱都还没给,旁边就有一个上班族白领匆匆跑过来:老板,两个叉烧。然后匆匆接过包子,把硬币丢在蒸笼旁,就去赶公交。
我买了包子过马路去坐公交(身上有违禁物,坐不了地铁),人们过马路都是跑着过。在公交车站我看到了刚才买包子的那个人,一边大口吃包子,一边看手机,不时抬头看看手机最上方的时间。
这可能是深圳上班族最典型的体现,也折射的是深圳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
同为大城市,广州的生活节奏也快。上班挤地铁三号线,号称魔鬼地铁线。可能你穿着鞋上去,光着脚出来。用挤汉堡包来形容也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经常的,上了三号线,在目标站点下不去,又被人潮推回地铁里,不得不下个站下车再坐回来。
但是广州和深圳的差别,我想在文化底蕴上。广州快归快,但是整座城市不失文化底蕴。不仅仅体现在古老的文化建筑,还体现在风土人情上。
我在番禺做志愿者时,和老人们用粤语聊天,听他们诉说一些年轻时候的往事;我在圣心大教堂冥想时,也会摸一摸石头外墙,毕竟是石室教堂;我在学联开会时候,越秀区的房子矮小却透露着一种岁月沧桑感,让人倍感舒服。
虽然我买不起。
深圳的建设太快。短短几十年,已变成现代化大都市。曾经的小渔村现已变成高楼林立的水泥森林。
有人说,北京也很有文化底蕴啊,古都诶,还有故宫长城等古建筑。我说:北京作为帝都也是不可否认的。北京的物价水平太高。高得让人望而却步。也许在广州,500块还能租个小单间,在北京可能不行,就算行,可能也是很偏远的地方。
我没有去过,我没有发言权,但是,当时我接到北京的offer,我也确实没有勇气去,哪怕薪资比广深都高。
我第一次坐地铁是坐的四号线,从黄村转去天河,那时候也是去开会。(怎么我这么多会)没有一点陌生,只觉得很便利。不认识的路,开个地图导航,只要有流量,没有不敢走的地方。
这就是为什么我听说自己家乡也可能建地铁时候这么兴奋的原因。我觉得,有了地铁,不仅方便,而且提升城市等级。如果有地铁,我高中三年可能就不用每周日下午挤跨城公交去上学了。
所以前段时间我的家人来广州,我很乐意做向导,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我能告诉他们广州的这些那些景点,能带他们坐地铁线路穿梭在广州城,可以带他们领略珠江沿线的风景。
在海心沙做跨年志愿者
也许,待久了都会这样吧。
前几周我恰好看到《朗读者》,那一期是白岩松,主题就是家乡。白岩松说:人首先不能忘记的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无论向前走出多么遥远的距离,回头望去,都依旧能看到熟悉的人、记忆和土地,内心也因此踏实而丰盈。回头的地方越清晰,向前走的路恐怕就会越坚定,这可能就是故乡的意义。
我想是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自己会在广州一直工作下去。我觉得不是在外打拼不好,而是想着在外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去拼搏很奋斗,为家人去创造更好的未来。当我拼搏累了,回到家乡,还有一点点让我休息的地儿。
第一次感受到故乡的召唤是在三年前的春运。那时候已经年27了,距离除夕还有两天,我在天河客运站买的票,那一年还是刚开始使用微信购票,那时候的车站,人身人海已经不足以形容天河客运站了。挤了三个多小时,踏上回家的班车那一瞬间,觉得回家真好......
我很喜欢广州,很想回去走走,看看。
我也很喜欢家乡,这是一切的所在。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佛系扫码,随缘关注
有啥想了解的
就直接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