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一篇有关学习的读书笔记,今天在记一篇,以便加强印象。
之前记的是论语中曾子说的。今天记一篇王阳明传习录中的内容。
这是一段王阳明的学生,江苏华亭人冯子仁的问话。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熟悉不过了。但效先觉之所为,什么意思呢?
效先觉之所为出自朱熹的《论语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效就是效法的意思,就是仿照别人的做法去做,学习别人的长处。朱熹的意思是学习就是效法,就是模仿,就是照着做。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发觉自己的本性是有先后的,后发觉的一定会效仿先发觉的人的一些作为,然后就能明白本性的善良而恢复人性最初的本善。
一句话,老师是怎么做的,学生你就先照着做。
子仁想听听老师王阳明的看法,于是他就问到:老师啊,论语中的第一句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熹先生他认为学就是效法先觉者的行为,老师您是怎么认为的呢?
王阳明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辩、思索、存省、克制功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王阳明回答说: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只要在去人欲,存天理上专心专注,自己就能正确体会到先觉者之道,考究古人的遗训,下许多问辩、思索、存省、克制的功夫,也不过是为了去掉心中的私欲,存养心中的天理罢了。如果说学是效先觉之所为,那只是说了学习中的一件事,而且也只是向外在学习求索。练习端坐不是为了专门练习端坐,是在端坐时修习这颗心。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站立,是在站立时修习这颗心。孟子说了,悦是理义之悦我心的悦,人的心本来就喜爱理义,就像眼睛本来就喜欢美丽的东西,耳朵本来就喜欢动听的声音,只是因为私欲蒙蔽和拖累了人心,人心才有不悦。如果私欲一天天在减少,那么,理义就能日益滋润整个身心,人心又怎能不悦呢?”
王阳明的意思我们不仅仅要向外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向外学习其实也是为了向内学习,是为了修养天理之心。
王阳明的回答,层次一下高了不少。即使很难做到,也要努力按照这个方向去做。
王阳明说的“人欲”是“私欲”的意思,并不是说抹杀人类一切正常的需求。王阳明说的学其实也是效仿,他并没有完全反对朱熹,和朱熹不同的是,王阳明指的效仿对象不再是“先觉者之所为”,而是“天理”。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的欲望过大,不安过多,所以不悦。减少欲望,人心才能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