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录【17】
【原文】
子仁①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③,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间辨思索存省克治功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事亦似专求诸外了。‘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④,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羲日洽浃。安得不说?”
[注释]
①子仁:冯恩(约1496~1576),字子仁,号南江,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人,王阳明的著名弟子。曾任南京御史、大理寺丞,敢于犯言直谏,人称口、膝、胆、骨“四铁御史”。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语出《论语·学而》。
③效先觉之所为:语出朱熹《论语集注》:“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④坐如尸、立如斋:语出《礼记·曲礼》:“若夫,坐如尸,立如斋。礼从宜,使从俗。”坐如尸,意为像祭礼中装扮的受祭人一样端正地坐;立如斋,指像祭祀前斋戒时那样谦恭地站着。
⑤理义之说我心:语出《孟子·告子上》:“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意为天理使我高兴。
⑥洽浃(qià jiā):融洽,亲近。
[译文]
冯恩(字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认为学习就是效仿先觉们的行为。是这样吗?”
先生说:“学是要学如何‘去人欲,存天理’,你只要每件事上都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己就比先觉们都正心。如果你从事于古训的考诂工作,在过程中自然就下了许多思考、考据、辨误、理解、记忆、简化等功夫,然而也不过还是去内心之人欲,存心之天理罢了。如果说效法先觉者的作为,则只是说中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件事,这事还有点专于物外寻找真理的味道。‘时习’的人‘坐如尸’并不是专门来学老老实实坐着的,而是安心坐在那儿修习自心的;‘立如斋’,也不是专心学习怎么个立法,而是学习立时纯洁内心。‘说’是‘理义之悦我心’的‘悦’”,人心本来就以理义为悦,就像眼睛以色为悦,耳朵以声为悦,只是因为被私欲遮蔽才有不喜欢的时候。现在私欲渐去,则理义自通,哪能不高兴呢?”
[解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论语》中脍炙人口的一句,在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里面,朱熹注解说:“ 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朱熹说,学习就是仿效,就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什么呢,是明善而复其初,回到初心,这和王阳明说的致良知实际上一样。习,为什么是鸟数飞呢?要回到《说文解字》,习,繁体是習,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小鸟跟爸爸妈妈学习飞行,先是模仿,然后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是知行合一,不亦悦乎!太高兴了!学到了,用上了,飞起来了,这才不亦悦乎。
所以,不管你是学义理之学,还是学技能之学,总之是在“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用上了,得道了,才能体会到那种不亦悦乎。
此处,王阳明和朱熹对这句理解的分歧之处,全在“学”的对象所不同上。
“学”字的本义是“效法”,朱熹认为效法“先觉之所为”就是学,也就是说,“先觉之所为”是朱熹认为的学的对象。就我们目前学校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来看,朱熹这种说法也没有错,当我们开始学第一个汉字,第一个字母的时候,也就是仿照着老师的样子去一笔一划地写,去一声一调地念。此时的老师相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先觉者”。
虽然从学校教育的普遍情况来看,“学”的确是局限于效仿他人的这种形式,但是如果凭此就认为“效仿他人”就是“学”字的全部含义,无疑是守株待兔。
王阳明认为“学”字是“学去人欲,存天理”,这里的“人欲”是“私欲”的意思,而并不是说抹杀人类一切正常的欲求。其实阳明说的“学”字,依然是“效仿”的意思,但和朱熹不同的是,阳明指的效仿对象不再是“先觉之所为”,而是“天理”。这种效仿天理的思想源头,在我们前面引述的《道德经》上的话时,有更明快的表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个“本然如此”的“天理”才是人们效仿的终极准则。
综合朱熹和王阳明所讲,就是一部“ 学习学”:
学习首先是模仿,照着老师教的去做。就像学拳一样,先要把动作模仿出来,才能慢慢体会到为什么。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学习,要用手脚去学,不能只用心去学。用心学,替代不了用手脚学,一定是用肌肤去触碰,有肌肉记忆,有现场、现物、现实,才能知行合一。如果没有现场、现物、现实,那心就悬在半空,坐如尸,立如斋,修习自己的本心,也找不到本心在修习什么。义理之学,也是日用常行,应事接物待人,也要在日用常行中学习。
所有这些,你都有了相当的积累,有了相当的成就,才能体会到王阳明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修习自己的本心,开始做减法。回到初心的心,跟出发前的初心不是一回事,因为它已历经沧海桑田,曾经沧海再为水,百战归来再读书。
王阳明的说法,是针对上等根基的人说,或者说是针对当天当时的子仁说。朱熹的解,是针对下等根基的人说,或者是跟大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