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你的孩子高考中语文考出好成绩,必须从小就重视这几点
语文成绩在高考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语文满分150分,总分750分,不用说你都明白它的重要性。但恰恰语文成为很多学生的弱势科目,实在是让人遗憾又无奈,究其原因,对语文学习的不重视和努力的方向不对是根本。
一些人认为语文是母语,不用学习就可以考一个还说得过去的分,说得过去并不意味着优秀,这种想当然的观点忽视了语文学习的难度和知识的广度,以及语文高分对整体分数的影响,导致只学习了一点皮毛,根本就没有抓住语文的本质。
还有的学生认为我只需要把课本上的内容掌握住了,课下的阅读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还影响数理化的学习,因此导致内在的语文素养不高,致使高中语文达不到厚积薄发的程度。
无论哪种原因,都会影响高中的语文学习。那语文学习需要从小注意哪几项内容,才可以在高中有一个比较满意的成绩呢?
一、要坚持背诵,背诵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记忆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大脑越用越灵活,而记忆力会随之不断的增强,每天坚持背诵,就相当于做了一套记忆力保健操。
事实上,人的背诵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退,但是只要从小加强锻炼,那我们的记忆力减退程度就会减缓,这也是很多小学时喜欢背诵、坚持背诵的孩子到了高中记忆力、背诵能力依然很强的原因。相反从小不喜欢背诵、也不背诵的孩子到了高中连一篇完整的较长篇幅的文章背起来也会很困难。
有人认为,一个孩子小学三年级之前的背诵能力影响他初中的记忆能力,而一个孩子五年级的背诵能力则会影响到高中的记忆能力。
由此看来一个孩子背诵能力高低是家长不能小觑的。
背诵能力,其实已经不仅关乎语文的学习,也关系到整体科目的学习,理科同样需要记忆公式、知识点、法则之类。
同时,背诵也是在积淀文化的过程,它会潜移默化中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而这对语文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二、形成阅读习惯,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思想深度。
很多家长一般在孩子小的时候知道培养他的阅读习惯,但是却没有将这个好习惯坚持下去,导致孩子小时候积累的那点知识很快忘得殆尽,而新知识也没有积累。
之所以没有坚持下去,有几个原因:一是家长认为孩子大了,阅读的事情不用监督了,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懈怠心,家长需要适时督促;二是孩子上了初中,课程那么紧,阅读占用时间长,那就暂时搁置吧,岂不知因为一时的短视,导致以后的费尽心力,也不见得能够提高,毕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三是把语文学习简单化,因为中招考试里很多知识的考察在课本上,一些学生想当然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就可以得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分数,那课外的阅读就不必为之了。
这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会影响孩子高中的学习。一个认识的男孩中招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高中,但是高中的成绩一直不理想,主要就是语文成绩太差。
家长认为,孩子的初中语文成绩尽管不是最优,但还不错,到高中时却这么差,肯定是老师教的问题,强烈要求将孩子转到其他的学校。
老师再三给他解释,他的孩子初中时是死记硬背,只将中招考试关联的内容记下来,课外的阅读几乎没有,短时间看不出它的弊病,但高考的内容是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的知识,他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限制了他的发展,即使他换了学校,只要学习方法和态度不改,成绩提升就很难。
可是家长就是不听,不从根本上找问题,最终他的孩子还是在语文上栽了跟头。
只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可以提升他的整体理解能力,那么高中的阅读理解题就很简单,而作文的深度和广度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
三、写一手漂亮的字,字体是一个人的门面。
一个人的字,就相当于一个女人的脸面,一个男人的事业。女人会为了第一印象,在脸上捯饬半天,更不用说前期花费的那些时间和金钱。男人同样,为了说话更有分量,做事受人尊重,事业是极为重视和用心的。
学生在字体上花费的努力就应该像女人在脸上花费的功夫,也应该像男人在事业上用的心。
你要想美,让人第一眼喜欢上你,你邋里邋遢,试问,哪个人会喜欢这样的女人?你做事不用心,你又凭何让人尊敬你?你的字体那么丑,怎么能让评卷老师喜欢上你,并心甘情愿地给你打高分?
即使你的文章内涵很深,可是潦草的字体实在影响评卷老师的心情。一篇60分的作文,原本可以拿到56分,给你50分也很正常。
如此看来,这分就是白白丢失了。所以,要想要孩子语文成绩好,从小就应该对他的字体多加重视,一定要让他写一手漂亮的字体。
不要抱怨评卷老师见字望义、没有原则,我们普通人谁不喜欢长得养眼的、看着赏心悦目的?
当然语文的学习还需要其他的要素。比如,作文需要经常练笔,如果只看,不自己动笔练习,永远形不成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更不会练出清晰流畅的思路和独特的构思;语文的学习还需要多思考,这和其他科目的学习是一致的,思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思维,也才有助于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那么阅读理解题就不会丢三落四了。
总之,要想让孩子在高中时有一个不错的语文成绩,以上说到的这几点,必须从小学就开始做到,才能做到从小积累,终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