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是什么样的感觉?大概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是一门逼格很高、关我鸟事的学科。的确,以前翻着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课本,觉得这东西又空又虚,繁琐的理论,纷繁的图表,傻傻搞不清的逻辑框架,心中只有一个念想:“管你三七二十一,一朝过考试,从此老死不相见”。今天,再度翻开经济学的篇章,不知道是否会有不一样的解读和领悟!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这本书,把很多经济学的概念简化了。经济学,只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框架,研究它,也只是为了不被经济学家欺骗。因为经济学不是水晶球,即使研究透了,也不能让我预测经济未来、升级白富美(我就是这么世俗)。
该书第二章,讲的是“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我便把它与我现在的工作——招聘,联系到一起。
工业革命的到来,除了带来先进的科技,也带来了不一样的社会机制——分工。而分工,也使企业有能力能够发展规模经济。例如一辆汽车,汽车座套可能是在某个国家批量做的,弹簧在另一个国家集中生产,而零件又是在第三个地方制造。你也会发现,越是高收入地区,人们无需全面掌握生存技能和对商品的知识,只是借由自己高度专业的工作,支付内含各种不同知识的商品。
社会分工,是让人、企业,乃至国家,做最适合自己做的事,从而产生更大的产量或效益。而招聘,是细分出来专门负责为企业招人的工作;旨在为企业招到最合适岗位的人员、为人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岗位。我常戏称,我是牵线部门和候选人的媒婆,为着新人的幸福而奋斗。当然,不仅是招聘,培训、绩效等模块,同样是为了让小两口能够不断调整磨合,变得更适合彼此。
以前,我理解的招聘,是为企业招到最合适的人。于是,我了解部门用人需求,寻寻觅觅,求简历、邀候选人,只为博客户(部门)一笑。这个思路没有错,我撮成了多对良人,皆大欢喜。
但谁说灰姑娘和王子在一起,就一定是圆满结局?渐渐地,除了媒婆的身份,我还扮演了一个“钱塘老娘舅”的角色。于是,我倾听小两口各自不快,勤勤恳恳,耐心安抚、小心协调,只为让小两口日子和和美美过下去。
随着人才市场的信息透明化,人员更替、工作变更,再正常不过。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人才流动,会促进人岗匹配,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但对于我们招聘🐶来说,有了更多人才选择的同时,这就是一个招人复招人、永远在招人的黑洞啊!不!!!
当初年轻太气盛,踏上招聘不归路!
如今含笑肉夹馍,绩效培训忙不迭!
今后路,
招聘技巧继续磨,慧眼辨人择良才!
培训绩效助提升,职业规划为人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