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人工智能元年。
人工智能正席卷全球。各行各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模式无疑是当下和未来各行各业发展的模式和方向。知识更新何止一日千里,简直绝尘而去。而作为传承文明,传授知识的教育行业无疑是得风气之先者,高兴地看到一些学校勇立潮头,引领潮流,开创新时代教育的先河。
11月28日,首届GES未来教育大会在北京开幕。作为教育工作者由衷地为未来教育的光明前景高兴。
当行政官员、行业大鳄等教育大咖们“以主题演讲、圆桌论坛、特别对话等形式,围绕科技推动教育进步、未来学习方式的变革、人工智能与个性化学习、全球化的国际教育、儿童早期发展、科技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等议题,从多维度探讨了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处在最基层的乡村基础教育工作者不无汗颜地,目瞪口呆地,回味着专家们不时抛出的,闻所未闻的,夹杂着各种外文的新名词,手忙脚乱地更新着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暗忖:“创新”的速度太快了吧!!恍若隔世。
同一片蓝天下,现实和现实的差别也太大了!你能抱怨发展的太快了吗?只能感慨自己无论思想还是技术都太落后了。
我们该怎么办:是疲于奔命的跟跑应对学其皮毛?还是置若惘闻的顺其自然我行我素?好象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当校长、老师谁都不愿意而又谁都在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增加考试科目课时时;当家长学生谁都不愿意而又谁都在疯狂地赶往补习班的路上时;当全社会谁都不愿意而又谁都在心照不宣的“应试教育”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为学生好”的良心初衷的基础上,不管有多少矛盾,家长、学校、社会这时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让所有的不正常成为正常,大家都在口是心非地、残痛地、撕裂着自己!这难道不是我们的教育吗?这难道就是我们的教育吗?
有个低级问题,敢问来自教育一线的大鳄们:你们真得在搞“素质教育”吗?敢问来自管理部门、研究领域的领导、专家们,你们所倡导的,对于面临巨大升学压力的三,四,五线城市乃至乡村的学校能施行,敢实行,如何实行,实行得了吗?大家理解的“素质教育”是同一个概念吗?笔者所见,十多年来,理念满天飞的课改中,唯有“构建高效课堂”在基层是获得学校、家长惊人一致认同的“课改”,因为它是冲着考试,冲着分数“改”的。可这其中又有多少学校,多少老师的“高效模式”弥漫着炒作的味道?演绎着作秀的成分?基础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怎么总觉得“应试”能力也是素质的一种。毕竟考试是相对公平的。不知何时起学校竟有了存亡之忧?广大人民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很久了,教育和教育工作者好像被什么挟裹着来来回回的狂奔,汗流满面地原地踏步却自喊“加油”,更有甚者想拽住自己的头发把自身提起来。已慢不下来。悲壮的犹如唐吉诃德般挑战着风车。不得不承认:我们缺乏定力!
从古至今,教育一直在变,必须要变。变是绝对的。教育与科技是良性的互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是当代科技井喷式的发展加速了各行各业包括教育的改变。就教育而言,同历史上一样,变得仍然只是教育的模式、教学的方式、或者说教育的手段甚至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但是,有一样是不会变的,就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化。教育传承文明、创新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会变。”顾明远先生如是说。
是的,教育的本质、根本任务没变。不能拒绝改变,但我们一定得知道什么不变。
只是,作为社会阶层流动重要手段之一的教育,在变化前进时,我们期望哪怕在形式上更均衡一些,要波浪式的。绝不是危言耸听,若无均衡,乡村教育可能成为阶层固化的帮凶。何谈疏浚底层上升的渠道?
在这种变化中,习惯了“顶层设计”行政式的变革,基础教育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太被动了?是不是太无所作为了?不这样又该如何呢?资源和技术都在上游,是由上而下的!大家已习惯了仰望和等待。
就现在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而言,窃以为更应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的任何职业都应该是有温度的,何况教育!教育技术是冰凉的,而教育艺术却是温暖的。教育作为社会生产活动,教师是第一要素。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问题就是当今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
教育是个技术活儿,更是个艺术(良心)活儿。
如何调动基层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使其进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专业化的成长,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应当是管理者、专家学者等教育大咖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教育是种行业,但教师绝不仅仅是职业!
11月20日中央深改组刚通过《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老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这才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之策。
一支优秀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将是这艘教育航船的压舱石。将会以不变应万变。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颠覆性的变革必定发生!大家准备好了吗?
是该积极应对呢,还是置之不理呢?是变呢?还是不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