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作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它的影响力和宣传力赶前几幅画都显得暗淡了些。
历史上会画牛的画家很多,包括我们熟知的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吴冠中等。
这幅韩滉( huang,四声 )的《五牛图》,则是现存最古的纸本画。
这五头牛,从左到右,形态各异,长相各异,连颜色都完全不同,相互独立成章。
读古画该已遵循古时人的书写习惯,恰好与现代人相反。应从右至左读图。
第一只正俯首吃草,但面朝纸面,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见牛的正面,这也打破了之前汉朝时期,画牛之画侧面的形象。
第二只可能是只黑奶牛,正翘首仰望,发出底鸣。
第三只迎面而来,缓步前行。
第四只舐舌回望,像是发现了什么。
第五只面色严肃,目光炯炯。
这五头牛的身材体格是很相近的。宽阔的脊背,发达的肌肉群,有力的目光,还有一股散发出来的浑身使不上的劲儿,这与很多画牛的都不一样,他着重突出了牛强壮厚实的一面,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寓意吧。
很多人说,五牛图是象征了农耕文化下,辛勤劳作的人民。
这在结合过去几千年的中华文化里,是很好理解的。可以说,我们是一个靠先人双手,一步一步耕耘出来的国家。
牛,在我们的文化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
稍微仔细看图就能发现,这五头牛其中的一两头已经是年老了,但韩滉并没有为了突出它们的年老,而故意化成皮包骨头的瘦弱样,反而依旧是健硕,坚韧,强有力的质感。
这也完全不是写实的画作,带有了画家本人强烈的感情色彩。
之前读画的时候,我也不会理解画家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之后看多了,尤其与写实的画作一对比,自然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像牛,又不像牛。绘画从来都不是学会照相机的功能,临摹越像就越ok。一副画就是一个故事,一种情感表达,只有拥有了意义的画作才是画,才是活的,拥有灵魂,拥有流传的价值。
但《五牛图》艺术造诣如此高,却并不为很多人知晓,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农耕文明的衰败。
现在的人,别说农耕,甚至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去过农村,没有见过耕地的老牛,没有见过看门的中华田园狗,没有见过水稻田,没有见过散养的家鸡……
这些文化在城市化里已经慢慢褪色消失,延续几千年的农耕生活在工业化之后注定一去不复返。
人们以后可能不再需要像《五牛图》这样的作品,来鼓励我们社会勤勤恳恳,因为人们会慢慢看不懂,慢慢不理解,慢慢遗忘在牛背上耕出来的万里江山。
听起来还是有些遗憾和难过。
但这就是历史,《五牛图》会依旧存在于故宫博物院里,有着价值连城的艺术感,却不再有了让普通民众感同身受、热泪盈眶、面朝地背朝天的热情。
我们在往前进步发展,落后的注定被淘汰。《五牛图》的落寞,象征的那个农耕文明不再辉煌如初。
我们这一批人,会在故宫博物院里观看展出的时候须臾时光荏苒,怀恋先辈的辛苦勤劳,亦有着给后代世人讲述历史的责任感,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中华先烈们,都是多么的艰辛与不容易啊。
相关文章:
我是青木谷家: 自由撰稿人,伪艺术派,认真写文,身高二米二的医学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另一个简书号: 青木谷家。深度思考、刻意练习。
喜欢画画、手帐、艺术等的朋友可以关注本号,每天都会更新文章哟~
如果喜欢就点个赞呗,爱你们❤❤❤~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