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五晚上很荣幸地加入学习青衣姐姐访谈课的泱泱大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简书的活动,也是我遇到的第一个关于写作的阵营。
因为是第一次的写作课外学习,再加上近期有过一期访谈稿的经历,所以格外地珍惜,当青衣姐姐在手机这一端讲得妙语连珠,我在手机的另一端听得毕恭毕敬。
虽然这次课程时间不长,但是关于访谈的核心问题都一一涉及到了,我想这得益于青衣姐姐对时间准确把控的能力和对内容详略得当的能力。
关于这次访谈,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在人物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应该保持的状态;二是访谈稿的写法。
02
青衣姐姐现身说法,用形象地比喻告诉我们,新手采访者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放风筝、拉降落伞和热气球。
青衣姐姐在讲述放风筝阶段时,分享自己的第一次访谈经历,对此我表示感同身受。因为在一个月前我也进行了一次线下访谈。
我所做的行业是家庭教育,采访对象是一位优秀家长,采访目的是总结出一套比较普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战线拉得比较长,提前两周开始拟写采访提纲,提纲里设置了30-50个问题,一遍遍地走流程,就连访谈之前的两小时里我也一直在默记问题。
因为心里没谱,原本打算现场拿着采访稿提问。但这个想法在采访正式开始的前三分钟里,我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样一来,整个采访过程势必变成了一场考试现场,这种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双方表现比较僵硬,答案也比较保守。自然轻松,是我朦朦胧胧对采访的最初的看法。
从 9:00-11:00 访谈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全程都是家长在主导,自己扮演得更多的是记录员的角色。这位家长比较健谈,一坐下来就开始主题演讲,从语文讲到数学和英语,从校内讲到校外,一看就是久经沙场的人。然后我就是完全跟着她思路走,偶尔她说到哪里,我想起来这个地方设置过相关的问题,我就见缝插针问了几个问题,但家长只是浅尝辄止,结果都不深入。我也没有据理力争,她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不愿意谈我也不勉强。最后因为家长要回家做饭而仓促地结束了本次访谈。
结果是我拿回来了三页杂乱无章的访谈材料,还因没有完成答题任务而被领导批评。
现在从青衣姐姐专业的视角来回头看这一次访谈,毫无疑问我是处在放风筝阶段,也就是被受访者带跑的阶段,跟大多数的采访新手一样,我全程处于高压状态,一方面担心有东西没有记下来,一方面惦记预设任务的完成度,始终悬着一颗心,落不了地。但有一点我觉得我做得是对的:不强求家长回答他不想回答或者没有准备好的问题。
真正高超的访谈是采访者举重若轻,心无挂碍, 因为只有这样受访者才能轻松自如,敞开心扉,不遮遮掩掩。双方保持一种很自然、很平等、很家常的交流氛围。彼此坦诚相待,这样才能谈笑自若。
跨过降落伞阶段,到达热气球阶段,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路虽长,所幸地是我现在看得见终点,也看见了前进的阶梯。剩下的就是一步步往上爬。
03
关于访谈稿的撰写部分,首先我明白了好访谈稿的标准:它穿过时空的局限,永存于人心。
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会永垂不朽,一首老歌,一部文学著作,一幅名画,它们都能穿过数百年,数千年走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它们不仅不会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反而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光彩照人。而在写访谈稿之前,我们得有这样高的立意。古人云,“入门须正,立意要高”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再者,当青衣姐姐分享自己写访谈稿的六字箴言——“抓特点,写故事”,我心为之一振。因为我的访谈稿冥冥之中也是按照这种思路来写的,只是我尚且还不知道这些专业术语,也没有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只是凭着直觉,迷迷糊糊地写稿。
我先是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出这位家长身上最显著的 5-8 个特点,再根据每个特点找背后所支撑的故事,看哪一个特点更有说服力,更有新意,更有现实的启示意义。通过整理资料,我抓到这位家长身上的几大优点:抓早期教育,注重孩子阅读,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从不送孩子上培训班,母子关系更像朋友关系,心态平和……但综合考虑我选择从不让孩子上培训班的细节入手,顺藤摸瓜,找到这位家长的教育理念,最后开头抛出她的金句,留下悬念。
虽然文章阅读量没有达到预期,但是构思和动笔的过程,我还是很享受。我就像在做陶瓷,捏人物造型,喜不自胜。
所以当听到青衣姐姐掷地有声的六字箴言,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她印证了我写作思路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她成为我写作前行路上现实世界里的第一位前辈,她的出现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我幽幽暗暗的写作之路。
不过,从侧面也说明了我访谈的经验不足,总结能力也有待提高,以后要多从实践中思考,总结出一套方法论。这也是区分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分水岭。
最后,感谢青衣姐姐的倾囊相授,也感谢简书纸上电台背后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感谢大家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清净、纯粹的写作交流平台,很高兴在这里和你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