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品说》之四:释“教”,以及“凑”、“次”
一
教字本写作敎,由爻、子,和一个“反文傍”构成。爻字中空明亮,表示学子的学习已经开悟。“反文傍”表示老师手持教鞭给学生上课。《说文》释教字云:“上所施,下所效也。”以上的析解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建国后国家规范汉字,已将敎字列为异体,弃置不用,而将教字定为规范汉字。如果字理教学还拿“敎”字来析解,然后转一个大弯,弯到“教”字上面,接下来再讲“教”,那就太费时力了。鉴于这种情况,字理教学则可直捷就教字析解,不必牵扯“敎”了。这样做并非随 意为之,而是有根据的,这根据就是《孝经》。善于取舍是字理老师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我这里只是以教字为例,告诉老师们如何选择字形和字义,老师们可以此类推。
教jīāō
教字由孝和一个“反文傍”构成。孝字由老(省形)和子构 成,表示一个头发蓬松、驼背弯腰的老人伸手扶着他的小孙子在走,会意。这个小孫子就是在行孝。甲、金、篆的字形大致未变。到了楷书,将表示老人头发的弯曲的笔画拉直,写作“土”,省去老人驼弯的背,老人伸出的手写作一撇,子字仍置于老人之下。楷书这样构写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楷书平直笔画的要求,原因之二是由于楷书造型美的要求。孝字右边的“反文傍”表示老师手执教鞭给小孩讲解孝道。我国古代重要的经典之一《孝经》开宗明义就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谓孝道是各种道德的根本,各种道德教育都应从孝道开始,。教字的本义就是教人行孝。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孝道。特别是自汉武帝开始将孝道引入法律,不孝者被追究法律责任,大孝者可推荐为官。当今提倡孝道,正好将教字的字理引入课堂。(教字原写作敎,《说文》释为“上所施,下所效”。本书以规范楷书教字立说。)
。
另外,群里有老师问到凑字和次字,顺便说一下:凑字的左边本写作三点水,本义是指水上人家聚船而居。船家为避风浪和方便生活,常聚居于能避风浪之处,这种水上聚居民俗今时仍可见。引申以泛指凑合、聚集之义。汉字中还有一 些字原本写作三点水傍,后来讹作冫,但建国后反将错讹之字列入规范汉字,真不知说什么好!例如冲字,本来写作三点水傍,有水才能沖,为什么要规范为“冲”?如果为了简化汉字,也只简掉一点,有什么意义呢。今后老师们碰到这类字,千万不要把冫当冰来讲,而应当还原为水来讲。
第二个字,次。请先看次字的甲骨文及其他古文,是一个跽坐或站立张开大口、吐口水的人的象形。次字的本义就是人吐口水。次的古 文字标示这人大口之前有两点,表示这人吐了两次,一点表示一次。引申以泛指“一次两次”的“次”。可知次字中的冫也不冰,而是口水。随地吐口水(痰)是老祖宗传给我们后辈子孙的不良习惯。《左传》里面记载一个故事:晋国败秦于殽,俘秦国三员大将,晋襄公的母亲为被俘之秦将求情,晋襄公就放三员秦将回国了。晋国大将先轸为此大怒,在朝庭上责骂晋襄公“墮军实而长寇仇”,并且“不顾而唾”。即在朝庭上面对国君晋襄公吐口水。这是古代典籍所记的、著名的吐口水故事。当今,随着国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随地乱吐的坏习惯已改许多了。如果要拿次字来讲字理,除了讲清本义,还当教育学生讲究文明卫生,不要乱吐。(周瑞瑄教授析解汉字)
有同学对一流的流很好奇。
要想知道流,必须先了解毓、育等字。
上面三个大篆,上方两个是毓;下方是子。
毓由三部分组成:
左边是母;右上是子,只不过倒过来了;右下应该是产血。
这是母亲产子的情形。胎儿出生时头朝下,并伴有产血。
育,是毓的异体字,只保留了“倒子”,下面从肉(月)表音。
充,应该是胎儿出产道时的情形。下面两笔像产道。
弃,上图即是大篆的弃。形状搞复杂了。其象形为:将婴儿倒放在畚箕里,双手持之。这是弃婴的情景。弃,繁体作棄。现在的弃,将畚箕简化掉了。周朝宗室的祖先之一即为弃,姜嫄感于巨人脚印所生。其母以为不祥,多次遗弃,但他顽强地活下来了。他就是后稷,为农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流,《说文解字》未收。但我们了解了毓,自然知道流指什么了。
一流,就是头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