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北客@伏羲梦蝶@千江寻一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就一跃成了我们一生之中最为重要念念不忘的眷属。
也许是在第一次用胎心仪听到它游泳的声音的时候,是分娩之前陪爱人用拉梅兹呼吸法声声数数的时候,是手术中在产房外循环往复念《地藏菩萨本愿经》不知多少遍的时候,是孩子出生的第一个晚上每次但凡孩子有动静或需求都坚持起身配合月嫂阿姨完成一切琐屑工作的每一刻,彻夜不愿睡去,只想让孩子感应到,在它离开母腹之后的第一天,有一个骨血最亲的人,始终陪在它身边,它来到这个世上,并不孤单,不要感到害怕,因为今生今世有个人会一直陪伴着它,保护着它,给它无微不至的安全感。
常常隔着母亲的那层肚皮聆听它羊水里游泳的那个人,现在就在这里,咫尺之间,在这世间的第一个夜晚,母亲分娩之后太过虚弱已然睡着了,但那个人,今夜一直都在呢。你能感受到吗?
如果现在让一个父亲回忆自己的孩子在三岁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从月子里开始,每一天,真切发生过什么?每一周,应该注意些什么?每一个月,宝宝的生理心理特征有什么变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想他一定是回答不出太多细节的。即便是母亲,可能也是一样,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也许标准答案只能在新浪育儿频道或宝宝树的婴幼儿每周挂历上查询得到。时至今日,也只能大概回想起当时一周一周推演复盘时喜悦的心情,看到宝宝的身高、体重、行为特点与标准日历月历上的描述相吻合,欢欣鼓舞,情难自禁。这时可以充分曲解苏东坡《洗儿戏作》的心境,“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是啊,还有什么比孩子自然而然的健康成长更令父母欢欣雀跃的事呢?
嗯,大约在某一个阶段,孩子是不愿意让你横着抱的,你必须竖着抱它,哄它睡觉;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丈夫和妻子必须换着吃饭,因为宝宝随时可能哭闹,那次第必须有一个人放下手中的碗筷,把它从婴儿床上抱起来,可能还要绕着婴儿床跑圈,一直哄它睡着,你烂熟于心屡试不爽的儿歌也无非就是那几首,“让我们荡起双桨”,“小时候妈妈对我讲”,“世上只有妈妈好”;而到了另一个阶段,你又会非常怀念它小时候在婴儿床或婴儿车里不能动弹的时候,老老实实的,安安静静让你给它换尿不湿,其实婴儿的便便是酸酸可意的,如果每天都能看到理想中的“黄金便便”,理应是普天下父母的“美妙生活”(林宥嘉歌)以及“完美生活”(许巍歌),想想看,是否真的非常想念3~6个月之间的小宝宝呢;再大一些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安全防护问题了,床上的护栏(推荐“卢爷爷”牌大床护栏),桌脚上的防撞条防撞角,抽屉上的安全扣,房门上的安全装置,电源插座上的保护盖,事无巨细,锱铢必较,必须一步到位;随着孩子睡眠时间的加长,渐渐地妈妈也能睡个安稳觉,不过再往后去,到了2~3岁的时候,孩子一天到晚精力充沛活蹦乱跳,甚至连午觉都不愿小憩的时候,你就会由衷地感叹,还是孩子睡着的时候比较好啊,它睡着的时候,是最可爱的时候,它睡着的时候,原生态,最乖,最听话,它睡着时安静的样子,宁静的睫毛弯弯,让你瞬间原谅了它白天的调皮捣蛋无理取闹,它睡着的时候,你才会稍稍有一点空闲的个人时间,好宝贵啊,寸金难买寸光阴,乾坤一刻值千金。
可是,“向着春天启程,向着太阳启程”,我们能够冻结时光让它停止成长吗?我们能阻止它因为你没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陪它玩植物大战僵尸游戏时而偷瞄两眼《延禧攻略》而脚踩风火轮关掉机顶盒吗?
满月的时候,百天的时候,周岁的时候,可能都专门拍过亲子照片,可是那些精美的画册,在漫漫育儿长征路上的大多数时间里,好像都在箱子里闭关沉睡着,很少拿出来翻看吧?除非一些特殊的场合,偶有亲友来访。
记得有一段时间,每天回到家里,处理完所有的闲杂家务,最后在阳台上晾完了宝宝的衣物,基本上都快到夜里十二点了,这时还有闲情看一眼星空吗?
有的,而且心情特别踏实,满足,心满意足。因为终于又度过了一天,宝宝又长大了一天。
那些日子,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跋山涉水走过来的?大多数人已经很难回忆得清,只能存有日渐模糊的记忆。
我们究竟是应该珍藏怀念那些画册、手机里的照片、微信小视频,还是更加应该珍视关注孩子当下每一天的成长?
这恐怕又是一个仁山智水的问题。《金刚经》里说,“念念不住”。其实我们对于自己的孩子,又何尝不是这样?既念念不忘,想念念不忘,留住时光,而时间和精力恐怕也只够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吧。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岁的孩子,和满月的孩子,究竟是同一个孩子?还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决定已念念不住了呢?
有一个晚上,大概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哭闹,已经记不得了。但印象中好像那是孩子出生以来第一次,对于孩子的哭闹或疼痛,感觉束手无策,感觉自己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替孩子分担或承受这种“苦”。那一刻泪如泉涌。但感同身受的原因并不是孩子所受的“苦”本身,而是那一刹醍醐灌顶想到了释迦牟尼佛,对于所有众生的感情都如同自己对于亲子的感情一样,舍小家而度众生,实在伟大至极。而自己,只是对于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感情。什么样的感情呢?大约可以类似佛经里说的“自他相换”修法吧。就是宁愿己身承受孩子的疼痛病痛,而无一丝悔吝之心。这种类似的情感,对于孩子,我们有过,对于亲生父母,我们也曾经有过,比如父母亲经历某台较大手术的特殊场合。但这种无私的感情我们很难再扩大到对其它人,我们发心的范畴非常狭窄,大多仅限于亲子,限于亲人,限于爱人。
能对众生发菩提心的,只有大乘菩萨,只有释迦牟尼佛(化身佛)。
所以,如果一时尚不能如《入菩萨行论》里说的那样,发“愿菩提心”,发“行菩提心”,甚至发造作的愿行菩提心,那就先对自己的孩子发无私无伪的菩提心吧,自他相换,无怨无悔。
爱是付出,只是付出。付出的过程之中,自然就得到了爱,而且必然是真爱。
可惜许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觉得爱是索取,爱是被爱,爱人的前提一定是别人爱自己,否则绝不轻易付出。
其实孩子是对于爱的定义的最好印证,孩子是修菩提心的最好对境。
如果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为孩子付出,那么在亲子关系上一定会得到印证,得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回报。
有许多父母亲会经常问孩子,“爱不爱妈妈?爱不爱爸爸?爱爸爸还是爱妈妈?”
怎么您希望孩子的最佳答案是“爸爸妈妈我都爱”吗?
其实未必,答案自在孩子心田之中。
它会经常不由自主地对其中的某一个人说,“妈妈我爱你”,或者,“爸爸我爱你”。
它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自己一大早发起微信视频想要告诉你,”爸爸(或妈妈),我昨天晚上梦到你啦。”赞叹不出,惟有欢喜,不需要你先发问。
而它究竟会对谁这样说,唯一的阿赖耶识衡量标准,那就是谁始终对它发“亲子菩提心”。
佛经上常说“无始以来”,但这里“有始”,对于一位父亲来说,恐怕就始于宝宝出生的第一天彻夜不眠的亲子陪伴吧。
如果那座爱心天平上还有什么其它的砝码,或许就是3岁之前在公园里一心一意陪它捡的每一颗小石子吧。
小石头记
蓍草填词/江北客@伏羲梦蝶@千江寻一客
和许巍《第三极》韵律鲜榨初酿于曼谷
父子公园挖沙
烈日当空
于是转移树下
荫凉中采集石头
有条不紊节奏亲子活动
时光淙淙
凝望尘缘泥土那一双手
天真孩子笑容
一心一意感受
像小孩玩石头
此刻在它眼中
石头比珠宝贵重
如是爸爸心中
一时如千金珍重
石头也会想家
你看它哭啦
石头会伤心吗
爸爸你快点回答
一心一意感受
像小孩玩石头
此刻在它眼中
石头比珠宝贵重
时差停歇这里
一生一世一秒钟
爸爸就在这里
目光抱你在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