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窝里横,外面怂”

前段时间班里新转进来一名女孩,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很闹腾,敢说敢表达,也很厉害。在外面却胆量很小,不太主动,也不敢大声说话。

妈妈嘱咐我,多鼓励她举手,多给她机会表达。

通过带班这几年的观察,这位妈妈的担忧是一个普遍现象。孩子在家活泼好动,在外却腼腆内向。俗话说“窝里横,外面怂”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而在幼儿园,我们通常将这类孩子称为“慢热型”或者“观察型”幼儿。

其实,这种强烈的反差背后,隐藏着孩子细腻的内心世界,和他正在发展的社会性能力。他们的行为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孩子的天生气质和当前能力的体现。

现象背后的深度分析:为什么孩子会“窝里横,外面怂”?

1、两种不同的“心理安全区”

对孩子来说,家是能让感到安全,能受到保护的地方。在家里,孩子处于绝对安全、被无条件接纳的环境中,因此他们可以毫无压力地释放天性,表达所有情绪。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喜欢在家尤其是跟妈妈发脾气的原因。

而在幼儿园,或者在外面的环境,是陌生的、有规则的社会环境。孩子在这里需要谨慎观察,确保环境安全后才敢说话,敢表达自己。

选择沉默,其实是他们进行自我保护的外壳。

2. 能量消耗与社交压力

在孩子眼里,家是“充电站”,而外面的世界是“耗能场”。

对于这类孩子来说,在幼儿园遵守规则、处理同伴关系、理解老师指令,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心理能量。而“不说话”就成了他们节省能量、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方式。

他们可能是深度思考者,更倾向于先观察、再行动,而不是立即参与。

3.社交技能不足

孩子在外面显得较为腼腆内向,不爱说话,很可能是缺乏在陌生环境下的社交技巧。

比如,想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如何加入同伴游戏,更害怕开口后被拒绝,于是只能选择退缩。

而在家里,与家人的交流是随心所欲的,可以畅所欲言。而幼儿园的交流需要等待、轮流和更复杂的语言。

4. 成人的当众评判

曾遇到很多家长,早晨送孩子入园时,催着孩子说:“快跟老师打招呼!”孩子越是不吱声,家长越是着急:“你快说啊!”、“快跟老师问好!”、“你看人家别的小朋友都说早上好,你也赶紧说!”......

你会发现,家长越是当众催促,孩子越会感到压力,反而缩回自己的世界。

家长的“家庭支持策略”

作为家长,我们的角色应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和“社交教练”,而非推手。具体如何做,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放下焦虑,全然接纳

首先,停止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尤其很多家长会当众说:“孩子就是胆小”、“在家霸王龙,出门一条虫”。这样的语言,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自己就是胆小,“有问题”的。

然后,我们要多共情、肯定孩子。

可以对他说:“在陌生的地方,需要一点时间观察,这很正常,爸爸妈妈小时候也这样。” 让他知道自己的感受被理解,被接纳。

2.提供社交技巧

平时带孩子去一个陌生地方时,可以和他一起提前“彩排”。

比如:“等下我们会见到王阿姨,我们可以怎么打招呼呢?是挥挥手还是说‘你好’?” 提供具体可选择的方案。

事后可做复盘。比如回家后,用轻松的语气问孩子:“今天我看到你和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朋友对视了一下,你是不是对她有点好奇?” 目的是帮助他回顾社交中的积极瞬间。

还可以通过玩偶、绘本在家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如何说“我可以和你们一起玩吗?”。

3. 创造“轻松社交”的机会

家长可邀请一个性格温和、年龄相仿的小朋友来家里玩。因为,在自己家里的环境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和掌控感。

教孩子可以从共同兴趣入手。比如孩子喜欢乐高,就可以报名一个乐高班。在共同兴趣的驱动下,孩子的社交会变得自然而然。

最后,还可以派给孩子“小任务”,比如在小区的超市,请他帮忙把钱递给收银员。目的是让孩子在这种简短交流中,轻松获得成功,积累自信。

写在最后

对于这样的孩子,作为家长,我们更需要的是 “耐心” 和 “策略”。

我们要做的,是放下主观评判,给孩子安全、温暖的心理环境,让家成为孩子能量满满的“充电站”,并通过日常练习,帮孩子架起一座通往外部世界的桥梁。

当他确信内外世界都是安全的,当他积累了足够多成功的社交经验,他那份在家展现的活力,自然会慢慢地、从容地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