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更文时刻,此时脑海里似有很多东西可以写,可要下笔之时,脑海里只留下一片空白。
我捧着手机想到阳台寻找一点灵感。在电视声和外面路上各种嘈杂声低下去的间隙,从小区池塘里传出几声若隐若现的“呱——,呱——”的蛙鸣声。
这蛙鸣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小时候的夏夜。那时的夏夜,月朗星稀。空调和电风扇还是稀缺物品,我们的消暑神器就是一把大蒲扇,一张竹编凉床。
在夕阳西下之后,我们小孩子就开始了夏夜乘凉准备。先是从自家挖的水井里,压摇出两桶清凉的地下水。把井水泼洒在门口的水泥晒谷场上,给被烈日炙烤了一天的晒谷场降降温。
晒谷场的温度降下来以后,再把家里的竹凉床抬到场上,用家里的两张长木板凳悬空架起来。这样一张清凉的简易“太妃椅”就搭好了。在上面,或躺,或坐,可以容下四五个小朋友。
等我们一切准备就绪后,大人们也差不多把家里收拾妥当了。大人们一手摇着蒲扇,一手搬着板凳,纷纷来到场上纳凉。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夏季的夜幕降临,那是村里停电最频繁的时候。经常是吃着吃着晚饭,突然,周围就陷入一片漆黑。那时,手电筒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应急照明工具。
人们在手电筒的协助下,找到煤油灯,火柴。“呲——”的一声,火柴被划亮,点亮了煤油灯。煤油灯放到饭桌中央,那光照亮了以饭桌为中心的一个光圈。当然啦,这个光的亮度及照亮的范围肯定是无法与电灯泡的亮度相比拟的。
停电后,每家会点上一盏煤油灯,从外面看,像一朵一朵的火莲花。屋里的光与外面的月光互不打扰,和谐相处。
大人们来到场上纳凉后,小朋友开始缠着大人们讲故事。
在一阵一阵的蛙鸣声,以及忽明忽暗的萤火虫的灯火中,大人们的故事都是以“很久很久以前……”为开头,各种民间故事,鬼故事就讲起来了。那时,讲得比较多的是《田螺姑娘》、《蛇精》以及各种被传了上百遍估计已不知是第几个版本的家长里短的事。
有时大人们为了让孩子们不要独自去村口的河里玩水,也会编一些水鬼的故事吓唬小朋友。他们说,水鬼住在我们看不见的水底下,特别是喜欢有漩涡的水底。等哪个小孩不是跟着大人,而是自己到水里玩水时,水鬼就会抓住他的脚,然后拖到河底,用沙子埋起来。孩子们听了以后,都吓得一哆嗦,再也不敢独自去玩水了。
儿时的夏夜,虽然物质条件不好,但快乐却一点也不少。可是,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