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宿舍制度
大部分人认为处理宿舍关系是人际关系处理必经的道路,宿舍关系不好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没用,你以后还要面对看不顺眼的同事上司形形色色的人,而你现在连宿舍关系都搞不定。
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扯淡。
这逻辑等于指责一个有抑郁症的人说你怎么这么矫情,乐观一点不就好了吗?站着说话不腰疼。更何况两者情况根本不能等同,怎么能够这样胡乱对比。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是建立在“对方可以沟通并且值得交往”的前提下的,对着一个木头一个三观完全是平行宇宙的人说那些你认同她不认同的东西有个卵用,谁也不能说服谁,谁也不会屈从。
上班工作那些环境毕竟是不可抗力因素,你或许可以不爽一个上司然后跳槽但不可能一直跳槽到遇到你顺眼的上司。而且上司同事又不用住在一起,摩擦矛盾顶多就互相合作的一小会儿。宿舍可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啊,这种“本来可以不朝夕相处”却以各种噱头(譬如培养人际关系)逼着一群人住在一起说白了就是无意义的自我消耗。人的一生那么短,哪有时间浪费在内耗精力上面。
而国外,可以自由选择单人间双人间多人间。不是我崇洋媚外,我只是想质问一下,这种制度的合理性究竟能不能经得住它带来的机会成本。
懂一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每个人的心理类型不同,有的人以【和人打交道】为粮食,对有的人来说【过多的和人打交道】是一种毒,会消耗他们的经历,会让他们身心俱乏。很不幸题主就是这样的类型。在我看来,独处空间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必须的,关于这一点有很多相关研究,譬如社交消耗精力、成功者多伴随孤独等等,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人不在燃烧发光,就是在自我消耗地冒烟,就像蜡烛一样。】
为了防止有人回答“你怎么不主动和别人交朋友”,我就引用一句话,人再饿也不能把屎塞嘴里。
(以上内容粘贴自知乎)
——————————————————
每每因为一些不痛快都会思考这个问题,上面的文字并不是知乎回答,只是问题描述,但是却十分符合我的观点。
就我自小成长模式而言,个人式成长,典型的独生子女,从始至终的走读模式。
从小学到高中成长的我们更多的被学习纠缠,而没有真正地体验生活。终于,考上大学,学习的负担相对轻松了,我们可以真正地体验生活,没想到却又被大学宿舍制度深深绑架。
一开始的人员分配是蠹虫。随机分配,三观差异暂且不论,不考虑地域差异,不考虑性格差异,不考虑教养差异,不考虑作息差异,不考虑的因素那么多。仅凭或电脑或学号的随机分配,亦或是仅凭人为的随机调换就决定了四年生活在一起的人,而这还是强加于一个还未踏入校园的准大学生身上,更是违背了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的新时代思想。这并不会理想化地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的性格气质本就成型,遇到不安全不爽的因素只会碰撞,难以调整个人状态。
万恶之根更是在于制度本身,大学宿舍制度僵化,没有人愿意花大成本大力气去改革,只是一味地延袭,这才酿成一桩桩大学惨剧。
具体来讲个人而言我对宿舍的感受是它是一个睡觉的地方,我对舍友的感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对宿舍关系的处理态度是躲、半冷战。或许我会因为不想呆在宿舍而频繁泡在图书馆,周末逼迫自己出去转转。
就个人而言三观并不是症结所在,因为真正的三观交流只会付诸于知心朋友,仅宿舍层面有何谈三观。问题恰恰是源源不断的琐事,诸如耳机外放,别人睡觉时不知轻重,南北方差异导致的夏天不热非要开空调冬天冻死也不开空调等。琐事堆砌成怨气,内向的性格并不想直接撕逼,处理方式以忍让为主,这就造成了无法原谅只盼毕业的想法。
18年的非群居却要在一朝一夕间转换模式,我想我这种承受情况怕是不太成功。人的成长伴随着对私人空间的扩大要求,大学宿舍制度对此反其道而行之,我很是反感。
此刻的我在宿舍床上,被迫放弃暴雨过后清爽的自然风强制接受头顶上源源不断的空调凉气,回忆着去年在南方过的第一个没有暖气的冬天,傻逼的缘由无法打开空调暖风,本是受伤的左脚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我只想说:群居反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