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代文才,亦兼将才,江流遗恨,陕西行来。苍凉满目,诗人愁泪,慷慨当年,志士心灰。瘦马穷途,伤悲落日,英雄终古,情唤春回。残笳化作,云风雷气,百卅秋云,故居徘徊。
鹧鸪天·游故居缅怀于右任先生
立马横刀挺脊梁,英雄孤胆旧戎装。关河破碎遗臣恨,家国苍茫夜冻霜。
日月暗,鬼魔狂,剑沉浪里哭斜阳。高山岸远秋寒苦,空吊当年古战场。
于右任故居简介———
于右任故居位于三原县城西关斗口巷5号,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于右任十六岁时,其父于新三用多年积蓄购置此居,作为于右任攻读诗书,精研古今之地。当时父亲向儿喜曰:“吾屋虽漏,放声读书较自由也”。现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右任先生病逝于台湾,享年86岁。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字诱人,笔名骚心,为近代史上享誉政治界、新闻界与艺术界的一代宗师。二十五岁时以“西北奇才”的姿态高中举人。革命期间创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等,是为辛亥革命的先驱大老之一。右老不仅才情万丈,誉为民族诗人,推为诗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
先生一生奠基监察、改良农业、兴办水利、办学育人,他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献给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而且是著名诗人和书法巨匠,被人尊称为“冉翁”、“草圣”。他经过长期研究创立的《标准草书》。成为我国书法史上一大杰作,他的墨迹遍布海内外,丰富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宝库。1949年先生去台湾后,思念亲人,期盼国家统一,临终前两年写下了千古绝唱的爱国思乡诗句:“葬我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其情殷殷,感人至深。
先生故居,原占地面积2008平方米,现仅恢复了700多平方米,内有两个院落。西院是于养母房太夫人居住的厢房,青砖瓦舍,古朴雅致,现开设了两个展厅,于右任生平事迹展和当代名人字画展。北院是先生居住过的“三间老屋一株槐”院子,于先生到台湾后,在他的回忆录《我的青年时期》一书中,开篇引用了他1937年的一首诗:“堂后枯槐更着花,堂前风静树荫斜。三间老屋今犹昔,愧对流亡说破家”。六百多年的古槐树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三间老屋内简陋的陈设,不由使人肃然起敬,叹服先生廉洁奉公之精神!
于右任故居虽没有华丽高大的建筑,却能让你感觉出一种古朴凝重,体会到一位伟大民主革命先驱“天下为公”的博大襟怀。它是一处弘扬廉政建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
宗师豪情唱大风,侠义儒心山水长
先早年从事革命、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自然有极度的气魄显现在书法中,身为开国元勋,位居显要,胸襟当然开阔恢弘,庙堂之气跃然纸上,显于诗词文采之中。右老书法气韵生动,浑厚大器,深受世人喜爱。他创立了标准草书,在草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右老一生行事亦儒亦侠,为民族、为时代做出伟大贡献。
于右任不仅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媒介批评实践的先锋人物,由他创办的《神州日报》,后又连办《民呼》《民吁》《民立》三报,矛头直指腐朽的满清王朝,同时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近代新闻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
于右任醉心金石碑版之学,大量收集碑刻和墓志,并朝夕临习,形成了雄强朴茂、大气浑厚的魏碑体书风,后更精研草书,至1936年订立草书标准,将草法笔意融入书写之中,更具特色。于右任把方笔魏碑与圆笔魏碑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以“二王”帖学正宗的行书为根基,从而形成了如此独到的魏碑行楷。具有典型的于氏风格。在他的行书中偶夹草楷之体,线条凝练浑厚,刚柔互济,使转自如,体势纵逸,古朴典雅,拙巧相生,任其自然流露。
于右任先生一生,不管是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国难当头的抗战年代,不管是在战火连绵的旧中国,还是去台湾后,始终不忘国民教育,为我国教育事业立下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
1918年于右任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驻节三原。公余他常去西关小学询问教学情况,帮助解决问题。1919年他捐资修建了一座教室,并接收了“西关小学”,改制为“民治小学校”,并亲书校牌。为了筹措学校经费,1935年,他把多年历尽心血购藏的稀世珍宝鸳鸯七志石三百八十多方捐赠给西安碑林,无任何个人要求,只叮嘱:“希望碑林门票和拓片收入,资助三原民治学校”。直到晚年在台,对学校仍惦念不已。
1922年,面对靖国军分化瓦解的严峻形势,于右任痛心疾首,“只余民治园中路”,不得不退居民治学校校园。他触景伤情,因物托事。以61种花草树木为依托,写下了20首《民治校园纪事诗》,“艺术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云、军事斗争、人民命运、国家前途”。这20首七律“以情寓景、因物托事、设喻新奇、寄兴遥深。为《诗经》比兴手法之运用,开疆拓土,真杰作也”。
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