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上,刘强东宣布一个到今年年底要每天新开1000家京东便利店,总数可能达到30+家门店。与此同时,“天猫小店”也是进展的如火如荼,天猫小店不断收编社区便利店、夫妻店,将其收编改造成阿里新零售旗下的零售通路。早在2017年,阿里即宣布用大数据的优势,提升全国600万家零售店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未来一年将拥有用“数据武装”的“天猫小店”。
京东便利店采用加盟模式,质保金5000-20000;天猫小店同样也需要缴纳1万元的保证金,同时还需要每个月从零售通进货不低于1万元,此外还会收取3999元的技术服务费,不过会提供一套POS设备与最高4800元的红包奖励。
无论是京东便利店,还是阿里的“天猫小店”,我们可以看成是在高大上的“新零售”无法落地的情况下,双双不约而同地以收编线下便利的形式,来实现初步对线下网点与资源控制,初步建设线下流通通路。这确实是一个可执行的措施,而且可以联合线下网点,稳固线上品牌的知名度与地位,并将所掌控的线下便利店,为线上交易提供服务并保障市场份额。掌握规模巨大的线下便利店,意味着可以将合作商家的货品,铺货到全国600万网点。
当然,这一举措之下,双方的线下争锋,毫无疑问对线下零售格局,造成很大的影响。线下便利店将会面临可能并不愿意面对的危局,也可能是一次全所未有的机遇,毕竟这或许可以引进全新的进货与管理服务方式,提升自家便利店的段位。
其次,这也是阿里、京东,在应对未来变局的提前应对。如今的电商,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再往前虽然还是有创新的空间,但已经空间不大。更何况,电商迟早是要回归实体的,如果不提前布局应对,可能未来衰败的速度,会快到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步。特别是中国社会老龄化阶段的如约而至,这种危机也就更加显而易见。以及中国互联网的流量经济,实实在在已经到了一个峰值,开始走下坡路。这也是“新零售”运动的背后动因。
好处自然也是有的,那就是借助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技术与数据优势、供应链优势,线下与线上融合,重塑线下实体的零售,改变零售的服务方式。便利店在从电商平台自主选择货品铺货,增加商品品类,进行优化选品,提升盈利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供良好的服务,那就是消费者即可以买到铺货的商品,也可以通过便利店线上下单,同时降低收货的时间成本,在便利店就近取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