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语哉?诚全归之。
成语“委曲求全”源自老子这一章中的“曲则全”。“委曲求全”一词,包含有曲意、勉强、迁就,让步等等无可奈何的情绪,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曲则全”的原意吗?
先看一则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的故事。秦穆公在他一生最辉煌的事业“霸西戎”之前,曾打算向东扩展。他派出三千精锐秦兵,想偷袭郑国,没想到路上遇到足智多谋的郑国爱国商人弘高,“偷鸡”不成,返回的途中,经过晋国的崤,晋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来了一场歼灭战。秦晋崤之战,秦全军覆灭。后来,晋国国君听了嫡母的建议,把孟明视等三名将军放回秦国,交由秦穆公自行处置。
出发时浩浩荡荡三千人,回来时灰头土脸三名战俘。集生杀大权于一身的国君,总该问责归罪吧。可是,秦穆公非但没有惩办三名败将,反而把所有的责任全都揽在自己身上;非但没有悄悄了结此事,反而发布了一道布告,深刻检讨自己的过错。
秦穆公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就是“委曲”自己“成全”别人,深刻检讨自己,包容接纳三名将军的过错,让自己的脸面私情低下头,国家大业才能抬起头啊。这样的“曲”,实实在在地激发了将士拼死奋战、以死效忠的决心,而这种士气与意志,最终成全了秦穆公的霸业。“江河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秦穆公在这件事情上,体现了一代霸主的胸襟与气度。这样的“曲”,又哪里是“委屈”,是真心诚意的“曲”,诚心正意地承揽责任。在秦誓中,秦穆公引用了诗经的一句话:“大风有隧,贪人败类”,意即大风都是从空旷的山谷那里吹来的,败坏事情的往往是人的私欲,他就是在深刻检讨战败的原因在于自己的私欲。秦穆公能看到自己的错误,真诚检讨,包容下属,是顺从天道而不是顺从自己的脸面,是“执一”而不是“执自己”的结果。
再看一则南怀瑾老师所举的例子。齐景公嗜马如命,一日他的爱马死了,他怒不可遏,要肢解养马人,还说了“敢谏者诛”。这是堵大臣的嘴啊。晏婴顺势而为,右手提刀,恶狠狠地做出一副亲自杀掉此人、替君主泄愤的样子,然后慢慢地把脸朝向齐景公,请问君主,肢解人应该从哪个部位开始呢?尧、舜、禹、商汤、周文王都没有说过从哪里下手呢!齐景公立刻警醒了,就放了这个养马人。
这里的“曲”,是顺应与化解,是运用“曲则全”的艺术,顺着齐景公的怒气,化解之,顺势而为,巧妙地起到了劝谏的作用,阻止了血腥惨案的发生。晏婴并没有冒死直谏,也没有忽略齐景公的怒气,以退为进,以迂为直,迂回曲折地达到了劝谏与救人的目的。
“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万事万物的形成和运行往往是在循环中推进,在曲折中发展的。《易》上说:“曲成万物而不遗”。大到宇宙天体的运行轨迹,小到每个生命的循环,都是曲线的。毕达哥拉斯说,生命是一个无尽的再生之轮,直到我们净化自己,返归神圣。老子说:天道员员,各复归其根。“曲”是虚怀若谷,包容接纳。“曲”是因循天道,顺势而为。“曲”也是一种化解和转化的艺术与智慧。
对于君王来说,“委曲”自己的私欲,“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道德经第三章),控制自己的权欲,虚静无为,不扰民,保护民众的创生,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这样的“曲”,如同宇宙般让天体运行其中,“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虚空与包容;这样的“曲”,不是委屈,也不是权益之计;这样的“曲”,因“诚”而“全”,才能全而归之。
对于个人来说:“曲”是一种换位思考,“曲”不是“委屈”,而是一种转化的能力。哈佛幸福课上说:Knowledge is about information, wisdom is about transformation.智慧无关乎知识,而在于转化。转化,就是“曲”,是一种幸福的能力。“委屈”而求全,未必能求到“全”,委屈之中,积累了怨气,怨气包裹之下的“曲”,又怎能是诚心正意的呢?“曲”这种幸福的能力,是一种转化和化解的智慧和艺术。万物尊道而贵德,知天命、知使命、信靠大道的人,在精神的高度和智慧的眼光下,看到了自己,更看到了与之发生关联的他人、社会与自然,用这种开阔与包容的胸襟和眼光,“诚心正意”的“曲”,才能“诚全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