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已趣入已出離(分二科) 子一、徵
【云何名為安住種性,亦已趣入、及已出離,補特伽羅?】
這是第三科,解釋什麼叫做「已趣入已出離」?分兩科,第一科是徵。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指前說。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指前說
【謂如前說。】
就像前面文說,的怎麼叫做趣入?怎麼叫做出離?說了。
這是第一科「指前說」,第二科「明差別」。
丑二、明差別
【而差別者:已得聖道、及聖道果煩惱離繫。】
所以前面是沒得聖道、沒得煩惱離繫。現在這個人已出離了,就是得到聖道了。他已經成就了這個八正道、戒定慧,無漏的戒定慧成就了,得到無我的智慧,也斷煩惱了。
癸四、軟根(分三科) 子一、徵
【云何軟根補特伽羅?】
這底下第四科「軟根」,分三科,第一科徵。
怎麼叫做軟根補特伽羅呢?軟根補特伽羅。
軟根補特伽羅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子二、釋(分二科) 丑一、標相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所有諸根、極遲運轉、微劣運轉。】
這個「軟根」這個「軟」什麼意思?就是沒有力量的意思。他的這個信、進、念、定、慧的這個善根沒有力量,是有,他有信、進、念、定、慧但是沒有力量所以叫做「軟根」;也就是上中下,他不用那個「下」字,用那個「軟」字。
這個第一科是問。第二科就是解釋,分二兩科,第一科標相,標這個軟根的相貌。
「謂有如是補特伽羅」就是有這種人,「於所知事所緣境界」所知道的事,你這個智慧的所緣的境界上面,「所有的諸根」,就是你的信進念定慧的這個善根,「極遲運轉」它在那活動的力量很緩慢、很緩慢,「極遲」極緩慢,觀察這個無我觀了老半天觀不上來,就是「極遲」特別緩慢。「微劣運轉」就是沒有力量,很小很小的力量它活動的力量太小了,這叫做「微劣運轉」。
《披尋記》七七七頁:
《於所知事所緣境界者:謂或不淨,或慈愍,或緣性緣起,或界差別,或阿那波那念,或蘊善巧,或界善巧,或緣起善巧,或處非處善巧,或下地麤性上地靜性,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如下自說(陵本二十六卷十四頁)。》
「於所知事所緣境界者:」這個「謂或不淨」,所知道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還是修行的事情,就是修「不淨觀」,這個「不淨」就是你的所知事、所緣境。「惑慈愍」,就修這慈悲喜捨這個慈悲觀,這個慈愍。「或緣性緣起」,修這緣起觀。「緣性」是什麼你們記住嗎?就是因緣、次第緣、所緣緣、增上緣這個四緣,也就是十二緣起,觀察這個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就是你的所緣,就是你的所知事,也就是你的所緣境。「或界差別」,界差別是什麼?地、水、火、風、空、識六界差別,這也就是修無我觀這個意思。「或阿那波那念」這個出息、入息,修數息觀這個事。「或蘊善巧」,或者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的這就是「蘊善巧」。「或界善巧」,或者十八界,觀察十八界有各種因緣也是無我的。「或處善巧」,或者觀察十二處的智慧,善巧就是智慧,觀察十二處的智慧,也是無我的,這樣子。「或緣起善巧」或者緣起;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些事情,善巧的智慧。「或處非處善巧」,處非處善巧,有處善巧、非處善巧都是智慧,比如善得惡報、惡得善報這就是非處,就是這個意思。「或下地麤性」,下面很多都有解釋。「下地的麤性」,下地是粗劣的是苦惱的境界。「上地靜性」,這個初禪的微妙這是禪的靜性,比如初禪和二禪來說,初禪又是粗也不是好,二禪就是微妙的了,輾轉的這樣說。「或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你觀察苦諦、集諦、滅諦、道諦。「是名所知事,如下自說。」下邊的二十六卷十四頁那裡有解釋這些事情。這是這個解釋這個所知事、所緣境這些事情。
【或聞所成、或思所成、或修所成,作意相應。】
這個軟根的人他也繼續不斷的努力修行,就是由聞慧、由聞所成慧進步到思所成慧,由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的「作意相應」的信進念定慧,這裡面就是他的軟根,他裡面都是力量差,沒有力量「極遲運轉」。
《披尋記》七七七頁:
《或聞所成等者:《解深密經》作如是說: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思所成慧,亦依於文,不惟如說,能善意趣,未現在前,轉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說,亦不如說,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解深密經三卷十一頁)由是當知聞思修三作意差別。》
「或聞所成等者:《解深密經》」上「作如是說」,就是解釋這個三種智慧。「聞所成慧,依止於文,但如其說,未善意趣」,這聞所成慧它的相貌是什麼樣子呢?「依止於文」就是依賴文句,依賴語言文字去了解它的道理,因為文字是能詮,文字裡邊有所詮的義,就是依靠這個文字去明白道理,這聞慧它的力量它的能力就是這樣子。「但如其說」,他只能如文所說這樣學習,離開文就沒有話說了就不知道,但如其說。「未善意趣」,他不能夠…,這個這一大段文、這一部經的意趣他還不能善巧通達,這個聞慧的力量就是這樣子。「未現在前」,他也可能會靜坐但是禪定還沒現前,這個三摩地不現前還沒成就。「隨順解脫」,但是這聞所成慧也是隨順聖道的,它也隨順聖道所以你還是非要從這裡開始不可,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他沒能覺悟這個第一義諦,還沒能夠觸證這個第一義諦得聖道,還沒能得到,這是他的缺點。他的優點就是能依於文能去明白多少義,但是缺點未善意趣未現在前,這個隨順解脫是它的優點。「未能領受成解脫義」,雖然隨順解脫但是還沒得解脫,這是解釋這個聞所成慧的相貌。
這個「思所成慧」是什麼相貌呢?「亦依於文,不惟如說」,他也依靠這文句、也不依文,這個「亦」字有這個意思;他也能不依於文會說出來一些道理,就是這個智慧增長了,他能夠…就是聞一知十這一類的事情,這文只是這麼多,但是從這麼少少的文字知道很多事,這個智慧就是增長了。「不惟如說」,他為人宣說佛法的時候不完全按照文字來講話的,他不是,他能通達深義,他這樣子「不惟如說」。「能善意趣」,他能知道這一段文一段文的意趣在那裡,不只是表面上的他還知道深義,還知道很多的事情、他知道,能善意趣。「未現在前」,但他也沒得禪定,禪定也沒現前這個三摩地沒有現前。「轉順解脫」,聞慧是已經隨順解脫了,他能進一步的隨順解脫因為他智慧增長了,這個「轉」在這裡就是「進一步」能隨順解脫。「未能領受成解脫義」,雖然他的力量強過聞所成慧,但是他也沒能夠證悟第一義諦得大解脫,這件事還沒辦到。這是思所成慧,這樣意思。
下面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亦依於文,亦不依文」,這個修所成慧的這個人智慧更高了,他這個學習佛法也是依賴佛的語言文字去明白佛法,但是也不依文,他有這個能力。「亦如其說,亦不如說」,也如那個文上表面上那麼樣去講解佛法,但是也不是,他還有另外有深義,也是這樣子。「能善意趣」,能善意趣,就是那個思慧能善意趣,他當然智慧更高了,他能知道那個那一大段的意趣是什麼?所以你說是,這一大部的經論,像那些古代的大德能夠分科判教,這就是善意趣,這分科這個事不是容易,要「善意趣」。
「能善意趣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這個「所知事」就是「所緣境」,所緣境是所知事。這個「所知事同分三摩地」,這個「同分」就是你沒有入定的時候,就像我們散亂心,我們也能夠緣這個所緣境,你修這緣起觀也好、修無我觀也好、都有個所緣境,我們散亂心也可以去分別觀察這個所緣境。這個在禪定裡邊也是這樣觀察所緣境,這所緣境是相同的這叫「同分」。但是「三摩地所行影像」,在禪定裡邊所觀察的那個「影像」,這個「影像」怎麼講呢?就是在禪定裡面那個心現出那個影像,是所知事的影像。譬如說你去過紐約,你現在是在三藩市,你心裡面想到以前在紐約看見那個地方的相貌,那麼這就是你心裡面現出那個相貌就是紐約的影像,並不真實那件事。那麼在禪定裡邊緣所緣境亦復如是也是個影像,譬如說觀察不淨,觀察不淨你現出那個不淨的影像,並不是真實看見那個不淨,所以叫做「影像」。「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現前」,當然這個就是得到禪定以後的境界。你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沒得禪定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境界,得到禪定以後才有這件事,這件事「現前」了,就是你得到了三摩地了。
「極順解脫」,這個修所成慧它的力量,它有極大的力量使令你得入聖道,「極順解脫」。「已能領受成解脫義」他有能力可以觸證第一義諦令你得大解脫,得解脫非要是見到第一義諦才可以。沒見第一義諦,你有禪定沒見第一義諦還是不能解脫的,而見第一義諦非要智慧不可,光是禪定不可以。所以這個地方是觸證「已能領受成解脫義」所以這個…,我們古代的祖師…,我現在又開始犯口過。強調本心怎麼怎麼…地,本心怎麼怎麼…地,那就是開悟了。所以若從這經論來比量這件事,經論上是說「得一切種智名為佛」,這句話對我是非常地有印象的,要得到一切種智名為佛。你沒得一切種智只是強調本來怎麼怎麼…地,那能夠開悟嗎?這是有點事情的。所以這上面「已能領受成解脫義」。
「(解深密經三卷十一頁)由是當知聞思修三作意差別」,就是這個軟根的人他的信進念定慧,從聞所成慧進步到思所成慧進步到修所成慧,他都是屬於軟根的人,就是他的信進念定慧不夠力量,是這樣意思。
丑二、列釋
【謂或信根、或精進根、或復念根、或復定根、或復慧根,無有堪能,無有勢力,通達法義,速證真實。】
這底下第二科列釋。前面第一科是標相,標這個軟根的相貌。現在這是列釋。
「謂或信根」,或者說這個人他對於佛法的信心的力量。或者是「精進根」,「精進」就是採取行動實際上修學聖道的力量;修學聖道不是那麼順利的有很多的障礙,你能排除障礙向前進最後成功了那就是「精進」,他也不能說一點兒也沒有精進,總是差一點。「或復念根」,這個明記不忘的這是「念根」。「或復定根」,得到未到地定,由欲界定得到未到地定、得到四禪這是「定根」。「或復慧根」,通達緣起的智慧。「無有堪能,無有勢力,通達法義,速證真實」這個軟根的這個人,他的信進念定慧這五種善根「無有堪能」,他沒有這種能力,沒有這種力量「通達法義,速證真實」,通達佛法的真義很迅速地得聖道,他沒有這個力量;他總是緩慢、慢慢地、慢慢地。不是他不能得聖道,他也能得,但是就非常緩慢。
子三、結
【是名軟根補特伽羅。】
這就是這個下品的善根的人的相貌。這樣的軟根的人,他得聖道了他是有可能會退,就容易退,問題就在這裡。(201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