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叶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最喜欢在课堂发问,“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每当那个时候,我都会自豪地举起胖手,“我想当一个作家”。
这个答案相比“老师”“医生”来说,可能更高大上那么一些,每次都会博得老师的会心一笑,或者连连的鼓动式鼓掌。可是,毫不嫌丢人地说,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当一名“作家”意味着什么。
直到,我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做起“创作”,成为一个起码内心已经做好了准备的“写文者”,我才明白,作家这条路,距离我简直十万八千里。好在,已经做好了起跑准备的人,总是能比还在犹豫要不要穿上跑鞋的人,早一点到达终点。
于是,我曾一度信誓旦旦地赌咒发誓,一定要做个独一无二的“日更达人”。第一个21天,我成功了。第二个21天,我仍然成功了。第三个21天,失败……我光荣地倒在了终点线之前不远的位置。
有一句毒鸡汤这样说,“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多趴一会”。我从没有想过,蜕变后的自己,竟然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继续做回原本的自己。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会故作忧伤,先长叹一口气,然后再摆出一大堆的理由出来。
眼看着朋友一脸愧意,外加一脸崇拜,我面上惭愧又嘚瑟,心里却总是虚得不行。“都是千年的狐狸,你跟我玩什么聊斋”,我真是怕极了好朋友这样善意的不拆穿。
但是,人都是善于粉饰太平的动物,有好日子过,谁愿意折腾。所以,我乖乖地趴在原地,趴着,趴着,趴着……
偶尔的时候,反射弧突然弹起,也会怀念之前那段每一分钟都恨不得掰成两段来用的日子,但仅仅只是“怀念”。就像这篇记叙一样,起因是脑子里突然敲起了规律的警钟,期望回到之前的日子。后续就……谁知道呢?
毕竟,写出来的道理和看过的箴言一样,都很难说服别人,亦或自己。
刚刚断更的那段日子,每天心里都很焦躁,但却找不到出处,也不知道自己是发生了什么。被问得多了,理由直接脱口而出,懒癌发作。
有一天,断主突然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段话:
写作者真正的瓶颈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种瓶颈不是说你写得不好,而是在于你会忽然对写作这个事情感到厌倦,觉得我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这才是真正的瓶颈。在这种时候,你不能够放下笔,也许一旦放下笔,再也不写了,你会过着一种再也得不到满足的生活。但是,你也不能硬写,因为硬写的话会把你写伤掉,从此你会非常非常厌倦写作这件事情。我觉得每个写作者都会经历这种阶段,这个时候谁也帮不到你,只有靠你自己慢慢挣扎出来。——王安忆
就好像是迷路的人突然看到一张完整好认的地图导航一样,我瞬觉醍醐灌顶。下一秒,我便将这段咀嚼了好一会的话转发到了朋友圈。几秒后,同样的消息开始在朋友圈疯传,下面的点赞和评论数也在极快的时间内爆表。
感谢信息高速传播的新时代,感谢微信,这下子,群里断更很久的、挣扎在断更边缘的、为了更文数量快要将自己拔成个秃子的写文者,终于可以原谅自己,心安理得地放弃了。
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并且被治愈得极其聪慧。毕竟,写文这种劳心、劳力的活,不用做它,还是蛮轻松的。
早上起床,背着单词到单位,然后泡一杯茶,改一会新闻稿,玩几把游戏,就可以吃中午饭了。午休的三个小时,美美地睡N+1个回笼觉,睡醒再玩几把游戏,然后坐等下班。回到家里,闺女软糯萌香,抱在怀里没几分钟已经到了睡觉时间。
一天的时间过得飞快,除了绞尽脑汁也写不出一条完整的记录微博外,其实一切都比看起来的要完美。记录嘛,没有可记的就不记好了,有什么关系。可是,那丝若有若无的后悔和遗憾,为什么怎么都抹不干净。
“后悔”是个很抽象的词,但不是只有具象的词语,才更伤人。这句话,唯有体验过这种情绪的人,才有发言权,很不幸,也很幸运,我自问我就有诠释这种情感的权利。
夜深人静,总觉得过去的一天太过浑噩,什么事都没做。一夜无眠,真害怕再这样下去,老去的时候,连个打牙祭的小段子都讲不顺溜。话唠和沉默寡言之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觉得沉默会使人发疯,后者信奉学会闭嘴比学会说话更高档一些。
我是个十足十的话唠,大部分时候都喜欢热闹,冷冰冰的寂静,光是想想,都焦躁得让人抓狂。所以,我想了又想,还是觉得自己得多“说”一些话。虽然多说多错,但芸芸众生,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印记太轻浮,再不努力一些,恐怕连沙发上的屁股印都要让别人取而代之。
想了很多之后,要结尾了,却突然又想起了那碗有毒的鸡汤。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多趴一会,趴着想想为什么跌跤,趴着计划下再直立行走时应该先迈哪只脚,趴着憧憬下自己自律又美好的自由样子,趴着做一个提纲,写下以上这篇啰里吧嗦、语无伦次的随笔,or日记。
也许,明天的我还是昨天的我,也许后天的我依旧是明天的我,可人生艰难,多点思考,总比带着咸鱼脑袋安于现状的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