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桥?小四桥?呦呦桥?》
文/周新华
信安湖人行景观桥,就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网红桥,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礼贤桥”。七个评委从1600个名字中选出来的,总是有它存在的道理。
其实,我也给这座桥取过名字的:“小三桥”。因为它是插足于西安门大桥和衢江大桥之间的“第三者”,且是一座人行便桥,故名。
——开个玩笑,开个玩笑!这世上可以有北京的“大裤衩”,可以有广州的“小蛮腰”,但不会有哪个城市允许有个“小三桥”的名字的。
叫“小三桥”不行,叫“小四桥”蛮合适的。衢江上进出衢州老城的桥梁有四座,这是第四座,可以取名“小四”。这种人行便桥的名字,也适合有个“小”字。郭敬明的那些铁杆女粉,不就把郭敬明叫做“小四”的吗?看来“小四”这名还挺时尚的。
——当然,这也是开个玩笑,开个玩笑!好吧,我正经一点,说点人话吧。对于这座人行便桥,我正式考虑过的名字叫“呦呦桥”。
为什么叫“呦呦桥”?因为这座桥通往鹿鸣山,“鹿鸣”是整个西区的大地名、主地名,且有历史,更有文化内涵。中国人一看到“鹿鸣”二字会立刻联想到“呦呦鹿鸣”这个成语。取名“呦呦”,就是告诉你,这座桥就是通往鹿鸣山的。指向性明确、方位感强。
更重要的是:“呦呦”二字,与这座桥的性别(女的)、外形(瘦的)、身高(矮的)、年龄(小的)、体量(轻的)非常匹配,很有轻便感,小巧感,时尚感,网络化,又特别好叫,有一种音乐感,这样容易流传。你想,这样一座小桥,扛得住那些过于大气、厚重的名字吗?那是婴儿头戴大钢盔。
还有,“呦呦”二字出自《诗经》,在那些挑剔的文化人眼里,那就不会说是没文化了;“呦呦桥”三字,在平民眼里,又多么平易近人,接地气,并且生动。一个左右逢源的名字,有什么不好呢?
但是,谁让我是征名活动的评委呢?为了避嫌,我就放弃投稿了。再说,就算我给自己投了一票,那还有其他评委会认可吗?1:6,包输!嗯嗯,取名字,我们是认真的。
于是,“呦呦桥”,便成了一座这个地球上从没来过的桥。它拐了一个弯,抓住一道蓝光就去火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