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知乎上看到了这本书。
下单购买实体书,又下单买了Kindle版。
翻开书,前言、序、目录,我感觉到,作者是为了自愈,才踏上了这条路。
实体书到货之后,放在桌上,被同事注意到了,“哇,我没想到你会看这类书,你不像一个会看这类书的人”感叹了若干遍之后,又说“我现在都已经不再纠结这些了”。
似乎每个看这种书、走上这条路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呢。
高中时候,我告诉好朋友,“我想学心理学,因为你们难过的时候,我特别想说些什么来安慰你们,特别希望你们快些好起来,可是我却不知道该说啥,最后一句都说不出来”。
多年来我一直想知道,初中三年级的暑假发生了什么?我特别希望有一个心理学的滤镜,能够在我回忆那个暑假的时候,在画面里为我加上注解。
看到了第二章,我便止步不前。作者出了两个练习,让读者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花上半小时,完成这两个练习。
终于某个周末,我独自出门,去了陕西南路思南公馆的星巴克。我喜欢那个阳台。等了十分钟,就幸运的霸占了一张阳台上的桌子。手表上设置了半小时倒计时,戴上耳机,播放班得瑞,开始思考。
最初,写了没几句,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慢慢的,心静下来了,我陷入了回忆,半小时到了,我又重新设置了半小时,我哭了。我忽然懂了,为啥练习之前,作者会有那样的提醒。
写了两页纸,回头看了眼题目,却发现作者的另一条要求,于是我开始重新整理。计时器响了,我又设置了半小时,我又流泪了。
我感谢了我自己的诚实和勇敢,踏出了星巴克,特别想发朋友圈,却又忽然胆小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