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接了一个课题研究任务。接的时候据说是要和一个业内非常有名的外国教授一起完成的。我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跨国课题研究”这种在学霸们中间毫不稀奇、但对我而言却十分高大上的事情,想到会既锻炼科研能力又锻炼英语能力,我满心都是“二十多岁不能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要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一口应承了下来。
然而一口应承出去的结果是我远没有想到的。
由于合作的老师并不懂中文,却意在完成一篇中文的文章,就需要我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做信息整理,把信息和分析的情况翻译给他,并承担主要的写作任务。囿于自己的英语水平,我们的沟通并不顺畅,无法在交流中进行深入的分析。而我持续忙于自己的论文、社会实践和一次很重要的考试,既无法倾尽全力完成这个项目,又被课题的研究拖住了其他事情的进度,原本预期两三个月就完成的项目拖了很久,虽然并没有被责备,心里也很内疚。而因为这个课题打乱的其他安排更一度让我焦虑不已。很长时间,这个课题的研究都和我的负面情绪绑定在一起,一想到这个课题,就很本能地想逃避。
后来,我认真地回想了一下自己接课题时候的状态,其实几乎所有后来实际发生了的问题都可以早在意料之中。而我之所以一时兴起仍然选择了去做这个之后的小半年中带给我很多烦恼和负面情绪的课题,实际上根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我下意识地忽略了它们会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课题研究和后续我的其他个人安排相冲突的问题和英文研究可能带来的研究难度;二是我轻信在任何状态下发生任何事情我都可以自律地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
这种心理状态,在刑法上叫做“过失”。
刑法上的过失分为两种,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不严格地说,刚好分别对应我当时的状态“没有料到”和“以为可以”。我们经常会做一些自己本有选择余地的不喜欢的事情,到最后自食苦果,原因就是只假设到了一切顺利之后的收获,却像当初的我一样“我没料到会有那么多不顺利的事情”、“我以为就算有我也hold得住的”。
所以我们一时兴起要开始一个新的领域,却“没有料到”新领域入门的难度;一时兴起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却“以为可以”承担对应的快节奏和高强度;一时兴起接了一份兼职,却“没有料到”客户难缠而自己讷于言辞又疲于应付,“以为可以”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再干几个小时的疲惫是一咬牙就可以过去的。最后,没有兴趣的支撑,没有坚持的热情,往往要么放弃,要么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情绪代价为自己当时的冲动选择买单。
这样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大跌眼镜——这件事怎么竟是这样的啊!但是回过头来看,如果你做过了前期的准备工作,只是没有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过,你能说自己没有料到、而且自己也不喜欢才坚持不下来、做不好,反而要求这件事情自己为它没有跟你解释清楚而埋单么?
但并不是说,人就要待在舒适圈里故步自封,或者喜欢就做不喜欢就拉倒任性妄为。我也曾做过很多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也给了自己很大的压力,然而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不仅完成了项目任务成就感暴涨,也从中快速学习和成长起来。只是,人的抗压性、耐性和热情都是有边界的,对于自己原本不喜爱的事物,各项赖以坚持的指数会更低,更不容易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并且即使最终完成,收获的幸福感也会更弱。
真正的自我历练,应当是建立在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和强自我驱动的基础上的。
“不能只做喜欢的事情,更要做应该做的事情”无可厚非,只是,在开始之前,我们至少应当是“故意”的,而不是“过失”的。也就是说,要对即将完成的工作中可能面对的困难、遇到的挑战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在恰当认识工作复杂程度和自己的能力的基础上理性地做出接受的选择时才是真正应该动手的时刻。
不要只是幻想自己加班加点总会时间充裕、高度自律能把一切安排地井井有条,正确的评估会在新任务中留下宝贵的机动时间和空间而不会使我们被自己逼到不得不高速运转的轨道上,才会使我们有时间思考、部署、总结和自省,并保持高度的成长热情。
愿你即使要开始从不喜欢的事情中成长也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而不是“过失”地选择了一件自己本不喜爱的事情,而深陷泥潭,后悔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