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更高效

如今社会,科技信息日新月异,一天不学习,你自己知道,七天不学习,领导知道了,一个月不学习,就变猪了……,所以学习的重要性前所未有的大。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我们经常也困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整天看这看那,花的时间不少,但效果甚微呢?我也有同样的困扰,于是我翻看了很多关于学习方法的书籍和文章,想寻觅到那个最好的方法。以下是我的一点点小收获,分享给大家,以供参考。

首先我们按学习过程分类,然后依次进行1、主题深入学习

2、主题理解学习

3、实践中学习

4、碎片化学习

5、休闲学习


主题深入学习

主题深入学习主要应用于工作或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大家都知道10000小时定律,大致是说一个人在某个技能专业上投入时间超过10000小时,他一定是这个专业上的行家。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时间的投入在专业的成长上必不可少,但是效率是分高低的,每个人每天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的,如何高效地利用时间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

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学习过程大致是这样的。拿到一本书,认认真真地将它读完,如果习惯好一点的,在读的过程中会做一些读书笔记,习惯再好一点的,读完之后会复习读书笔记。这就已经是优等生了!但是明显这种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什么才是更优的方法呢?以下是我到现在的一个总结吧。

先将学习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提问

找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是想要深入学习的大学科,也可以是我们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碰到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千万别小看这步,如今一个好问题也许比好答案更值钱。)

2、获取

获取信息和资料的过程。找5-10本经典书籍,推荐目录可以参考豆瓣、知乎、简书等网站,除此之外,还可以找一些优质文章作为参考。

3、整理

信息理解、简化、归档的过程。

(1)粗读。主要关注目录、重点、术语、图表、案例。

(2)精读。形成读书笔记。

(3)回顾。整理优化笔记。

参看《如何阅读一本书》

4、分享

教人是最好的学习,在这里要提到“费曼技巧”,他的核心思想就是选定一个目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目标清晰准确地表达给别人,如果中间碰到不能表达清楚的进行复习,然后重复以上流程直至能够准确地输出。这个方式效果及其有效,并且对交流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5、利用

运用至现实中,内化知识。(参看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

6、创新

在完全吃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理解。

主题理解学习

不是所有的专业和技能都需要主题深入学习,越是深入,其实在这个专业投入时间的边际效益是降低的,所以大部分的技能用二十个小时进行学习足以满足我们的日常需求。理解学习的方法可以借鉴深入学习的方法,不过因为时间投入少很多,所以处理的信息应该更经典。我们的目的是掌握这门技能,而并不是精通。如果应用得多,之后在实践中也能再学习,应用得不多,不学也罢。

实践中学习

对于销售这行,大部分的时候在实践,所以实践中学习对于销售尤为重要,学习过程也有些差异。

1、记录

记录实践的过程以便复盘。

2、复盘

优点流程化,洞察缺点。

3、学习

整个学习的过程可以参考深入学习的过程,但是这里的学习更有针对性,针对需要补足的地方。

4、应用

形成一套改善的方案应用于实践,这方案不一定要完美,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方案,以便迭代。

5、验证

这其实又是记录复盘的一个过程,如此反复,方案日趋完美。

碎片化学习

昨天,我出门看到一个人在那发呆,我想他一定是……………………………

手机没电了!!!!!现在人但凡是有一点点空闲时间都会抓着手机刷微信、微博,稍微仔细算算,每天这些时间加起来还真不少,但是因为单次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做深入学习可能性较小,每次刚进入状态就有别的事了,所以只能进行一些碎片化的学习,碎片化学习的APP很多,内容也很多,鱼龙混杂。所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内容源很重要,对于我来说,罗辑思维、吴晓波、得到APP以及一些行业微信公众号是我的主要来源。碎片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培养兴趣,如果真正找到了想深入的点可以进行之前提到的几种学习过程。碎片化学习中重要的是思考和知识关联的过程,另外有了好点子也要及时记录。

休闲学习

生活中很多爱好也是需要学习的,但如果目标只是娱乐的话,那就怎么高兴怎么来呗!达到目的才是关键。

最后说几点注意事项,也是自己的一点心得。

1、注重仪式感,能让自己和他人重视。

2、在学习高潮还未回落时停止,形成正反馈。

3、学习时,开放的心态是关键。

4、刻意练习的效率更高哦~

5、核心竞争力=兴趣+价值

6、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选择,学习也是,什么都想学好,什么都学不好。

7、知识结构中的联系很重要,以后能够发光发热的也是能够跨行业的人才。(比如我现在所处的电动汽车行业,既懂车辆又懂电的人少之又少,尤其珍贵)

8、最后一点,最最最重要,此方法仅供参考,每个人都不一样,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