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每当板桥镇青龙街上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金属敲打一声,街坊邻居就知道,“四宝斋”的万光鸿师傅开始做活计了,而这项活计,就是被称为“天下铜艺双绝”之一的乌铜走银。
镜头:“乌铜走银传习所”匾额下,镜头拉近,万师傅正在专心地锻造一片乌铜。
主持人: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始于清朝雍正年间,目前,这项古老的工艺制作方式被云南的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万光鸿师傅就是其中之一。这门古老的手艺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现场:走进,一一拍摄店里的摆设、字画。
解说:“乌铜走银”工艺源于清雍正年间,云南石屏县一名匠师岳富的偶然灵感。在一次炼铜造器时,岳富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炉锅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余,他泄愤地将周围放着的银等金属全扔进炉里。之后,他发现炉中出现了一种颜色黑亮的合金铜,黑色中呈现若隐若现的金黄色和银白色的线条,他试着用这种合金铜制作成工艺品,又经仔细的研究琢磨,终于成就了“乌铜走银”手工艺。
主持人:万师傅,我们知道,早在2008年的时候,您的这门手艺就被评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做为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从开始到成型,要经历的工序您能一一介绍一下吗?
万师傅:好的,首先就是炼制乌铜合金,用优质的铜和一定比例的黄金、纯银掺合其他十余种物质熔炼成乌铜合金。
主持人:这个有十多种物质的配方也就是秘而不宣的秘方了吧?
万师傅:是,这个是炼制乌铜的关键,不到最后,不会说给传承人的。第二个步骤就是将合金以锻打、碾压等方法做成不同厚度的乌铜片,厚度一般1一2毫米。(拿出一片乌铜)
主持人:很薄啊!(接过乌铜,感叹道)
万师傅:第三步,也是制作乌铜走银最讲究技术的一步,在乌铜片上錾刻图案。要先设计、剪材下料后在乌铜片上描绘出所需要的图案纹样或文字,再用錾子刻出各种花纹图案。(边说边拿出一盒錾子),这就是用来錾刻的工具,有120多种。
主持人:各种各样的錾子,有平口的、弯口的,弯的角度都不一样,满足各种线条的需要。(拿出一根最小的錾子)
万师傅:这是最小号的,叫做指甲錾,只有3毫米。
主持人:万师傅,您刚才说这是最讲究技术的一步,为什么呢?
万师傅:因为这最考验手上功夫,手重了,乌铜本来薄,就錾穿了,整片乌铜用不成。手轻了,錾的印子浅,走不了银。所以对手上力度要把握好,我只用耳朵听,都能听得出来哪锤轻了哪锤重了!
解说:保山的乌铜走银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的全部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保山乌铜走银的技艺就这样传给了第四代传承人万光红手里。
镜头:万光红及其传承人在錾刻、制作乌铜。
主挂人:錾刻完成接下来是不是要走银了?
万师傅:“走”是乌铜走银工艺最精髓的地方,用纯银银屑或纯金金屑填充到图案处,以“走”满为度。经高温处理,银屑或金屑与乌铜就自然熔为一体。
镜头:高温走银,慢慢转到一片走好银的乌铜上。
万师傅:(拿起一片走好银的乌铜递给主持人着)这是走银之后经过打磨好的乌铜。
主持人:接下来要做什么呢?
万师傅:现在就是要“捂”。你看到了,现在这个还不是乌铜,颜色还是铜的赤色,“捂黑”就是用手掌捂起,待手出汗后,边捂边揉搓。通过长时间的手汗液与乌铜产生反应使乌铜器面发生氧化,生成一层自然的氧化保护膜,乌铜坯就呈乌黑发亮状态。
主持人:这个工序听上去很奇妙啊,要“捂”多长时间啊?
万师傅:这要因人而异,我捂的话,要二十多天,我的大徒弟捂,只要三个小时!
主持人:区别这么大啊,我也试试!(拿起柜台上的铜片,也捂在手里)
万师傅:曾经有人也出过用化学药水浸泡的主意,我也试过,要不就是不会变色,要不就是连着走银一起变黑,所以,还是只能用最传统的手法,“捂”。
主持人:(一边捂着乌铜一边问)您刚才提到了您的大徒弟,请问您一共有几位徒弟啊?
万师傅:我真正的徒弟有四个,现在在店里和我一起制作乌铜走银的就是我的大徒弟!
镜头转向旁边一位专心制作的女子,停留片刻。
主持人:任何一门手艺都需要传承,那您收徒弟有什么要求吗?
万师傅:我收徒弟,只有一个条件:择有德者授之!其它没有任何要求。“德”就是一个人的品性,要尊师、好学,耐得住性子静得下心。在手艺行业里,徒弟称的师傅,不是“傅”,是“父”,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会把我该教的,一丝不苟地教给他们,只要他们肯学。
主持人:学这样的一门手艺也真的不容易,这片乌铜我捂了一会儿,也没什么变化。如果,我手里的这片乌铜已经捂黑了,现在又到哪一步工序呢?
万师傅:接下来就是裁剪成想要做成物形的需要,将乌铜片焊接组装成为一件完整的器物,最后再进行抛光打磨,一件乌铜走银工艺品就完成了。
镜头:拍摄店里的成品,四至五件。
解说:乌铜走银工艺精湛,色彩鲜艳,构图丰满,其原材料是昂贵的金、银、铜,其打磨刻字嵌画都是精细的手工活,费时费力,成本很高。现存世的作品极为稀少,而且能掌握此绝技的人更是稀少。现存代表作是收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馆的《五百里滇池》的巨型屏风;小件多以墨盒、茶具、酒具等为主,它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主持人:万师傅,乌铜走银现在的名气是很大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您觉得这门手艺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万师傅:我现在的想法,就是把乌铜走银作为一种艺术做下去,不只是单纯的手艺,而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不仅要考虑到市场需求,还要有文化内涵,我前久在京东终筹做了一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接的活是忙都忙不过来。
主持人:听您这么说,我也是对乌铜走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相信在您的主导下,保山的乌铜走银一定会发扬光大、越做越好!
摄制组致词:280年历经岁月沉淀,黑与白的厚重典雅,是一锤一錾的心血,也是中华民族不朽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