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我都是后知后觉,比如我对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爱不释手,后来却忘记搜索她其他作品,比如这本冬牧场,我看豆瓣读书里面的书评时,已经是在读十年前的书评,连带冬牧场里面写到的手机功能,也是十年前的,只能播放音乐,还没有微信等,导致我有种读历史感。最惨的事情是,地窝子这件事从李娟写完这本书,就基本上没有了,我却是在十年以后,才对真实的地窝子生活有感受。
我更是今天才通过百度知道,李娟没有读过大学,她学过裁缝,又去打工,到20岁左右开始写书。
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庆幸李娟没读过大学,所以李娟才没有受过专门的写作训练,因此李娟才逃离了许多写作套路,这世界因此少了一个庸俗的大学生,却多了李娟。
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很多人写到牧民,难免会写到牧民的艰难生活,但那样的文字多起来以后,读者就会厌倦那种思维定式的写法,厌倦那种宏观叙事,他们这么干也是有理由的,原因是,他们除了知道牧民艰辛之外,对牧民的生活一无所知。
显然,李娟并没有背负那种沉重的叙事包袱,很多读者却认可李娟笔下的牧民生活,我想着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娟自小生活在他们中间,加上没读过大学,加上李娟不爱社交,就无从以一颗高傲的心去俯视牧民的生活。
因为寒冬将近,牧民为了让牲畜有草吃,需要转换牧场,这时往往需要远离正常生活区几百上千公里,那里有枯草和雪,如果没有雪就没有水源,牲畜会渴死,牧民转场时的驻扎地,就是地窝子,因为牧场和耕地相似使用权确定,所以每年的地窝子地点也确定。
在荒原上建造地上帐篷难以抵御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低温,于是向下挖地一米左右,在上面用羊粪等建材建造一下,这就是牧民在寒冬放牧过日子的地方。
在李娟的笔下,没有什么仇怨,也没有矫情,母牛在诞下小牛以后,就要分开牧放,先把大牛向东边赶,再把小牛往西边赶,这样会避免小牛喝母牛的奶,不然牧民就没有牛奶食用了,到了晚间牛也会自动回到牛圈。
在李娟看来,牧民家的狗也很美好,那个被叫做熊猫狗的,刚生下来就被牧民剪短了耳朵,方便它能听见更远处狼的声音,因为刚刚生育完的狗妈妈紧紧的护着狗崽子,不愿意出来吃食,狗食又被冻住了,牧民就懒得再此后它,任凭它听天由命,李娟却偷偷的给狗子喂人也觉得贵重的奶制品和糖,直到狗子和狗崽子成功活下来,再被牧民以一二十元的价格卖掉。还有梅花猫,男主人有时虐待它和有时拿肉奢侈喂养,但梅花猫在李娟笔下却像是有生命的孩子一样,有点笨,不如别人家猫聪明,回家时不会敲打地窝子的窗户,只会在门外等。
因为贫穷,牧民每天吃止疼片,有一次吃多了,男主人鼻血直流。关节痛源于放牧的过程里,冷得厉害,男主人过一会就要烧起来一堆火烤一下自己;女主人全身上下的关节,也是一样疼痛,因为贫穷,牧民在发现别人家孩子多的时候,忿忿不平的骂他们是计生干不的亲戚。
我发现我在回味这些情节时,写出来竟然又是苦难感觉,而李娟写这些时,读来就是像你像我一样的日常平常(难道不是你我的日常吗),并且还有幸福感,哈萨克人热情好客,夫妻子女之间喜欢拥抱亲吻,李娟所在地窝子这一家尤其如此,这些场面的描写,尤为温馨。
与其说我在读牧民生活,不如说我在读李娟所感受到牧民生活的温温暖暖。
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太重要了,这将决定你以什么状态生活。
比如ji姊妹,我每天看她诚诚恳恳的工作,以及发一些人人皆有的牢骚,觉得这才是认认真真对待、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样子。
比如YYC姊妹,我看她每天对自己表现不佳表示懊恼,就有点忧心,看她认可自己,又觉得生活是美好的。
这些应该就是李娟在善用自己的细致敏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