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老师,他们从未去过新疆,却成为南疆孩子们的老师;
有这样一个课堂,师生从未见面,每天都要一起面对面学习;
有这样一种陪伴,虽然相隔万里,却心手相牵亲如一家;
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年,我是一名网络援疆教师。
一节磨了20个小时的一年级拼音课
当挂下电话时已经是凌晨两点,显示通话时间62分钟。已经在小学语音任教16年的周丽老师第一次面对南疆的孩子讲拼音课,忐忑地没有睡意,原本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已是如鱼得水的她,基于南疆一年级的学情与部编教材教学大纲,不断地将自己的教案修正,从粗糙到精确、从简略到完善,经过了三次全盘推翻而终于定稿。
从线下走到线上,周丽老师经过了一整个暑期的培训与磨课,她说,她的初心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所以当获悉互+计划在招募网络援疆志愿教师时就主动报了名,帮助南疆的孩子们学好国语。网络援疆促进优质课程内容持续性、系统性地共享,减少了往返行程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小胡杨课堂”应运而生。尽管同样充满挑战,周丽老师充满信心地开始了第一次课程。
“亲爱的孩子们,早上好,今天我们一起去有趣的拼音王国里玩耍……” 9月5日10:10,“小胡杨课堂”的第一节拼音课,神采奕奕的周丽老师在镜头前绘声绘色地带孩子们走进了一座有趣的拼音王国,屏幕的那一边是喀什地区的120个一年级班级的孩子瞪大着眼睛。“我是周丽,同学们可以叫我‘周老师’,我来自广东省中山市菊城小学……” 听着孩子们逐渐大声地跟读发音、看着孩子们尝试着描写字母,周丽老师在自己的课前讲学案中不仅详细地准备了知识点,而且备注了这样三个关键词——生动活泼的语言、有感染力的表情、有吸引力的互动,时刻提醒着自己保持屏幕那边孩子们的注意力。这一开始就是完整一个学期的24周,从她一个人授课到组建团队,菊城小学的高颖、欧如和陈倩莹老师与自告奋勇报名的吉林长春榆树双井小学的鲁月老师,一起教研、一起备课,为南疆孩子们搭建了一座五彩缤纷的“拼音王国”。
拼音是认读字音的基础,是学习国语的基石。对于每一节课,周丽老师与团队都要考量当地教学进度与国语基础、要基于部编教材与课本内容制作课件、要思考如何生动有趣地引导孩子课堂活动、制作图文并茂并具备检测性的学习单,用一周时间打磨一节课,周丽老师用“敬畏”来诠释这项事业,她说孩子的眼睛会说话,当第一个瞬间看到孩子们瞪大眼睛在听课、当课后看到助学教师发来的一份份完成地特别认真的作业单,她说这不仅仅是一项公益、一个直播课堂,而是一项使命、一个孩子们成长的奠基石。
喀什地区叶城县洛克乡中心校的肖毕忠老师是数万名考入新疆的特岗教师的一员,他是一年级的国语老师,持续参与“小胡杨课堂”已经完整一个学期,他说孩子们从“惧怕”学拼音到“喜欢动手做拼音宝宝”,这是“小胡杨课堂”带来的改变,“从原来的读不准、教不会到今天可以大声读、还能带上动作读,掌握了朗读的节奏。尤其是手工制作课,孩子们可喜欢啦!不但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他现在最自豪的,就是每节课后在打卡里晒出孩子们的学习单,认真而有创造力。
胡杨林精神与小胡杨课堂
像周丽老师一样,这一年有来自河南、江苏、广东等省份的39位语文名师为“小胡杨课堂”公益授课,课程涉及晨读、数学、拼音、手工、单元教学等,累计超过150节直播课,每节课都有规范的教案、课件、作业单、课后打卡反馈等。正如当你开车行进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间,公路两侧的金色胡杨林承担着防风固沙的重任,蔚为壮观;“小胡杨课堂”同样汇聚起各方的力量,互联网链接起全国的名师和教学资源,每天的直播课里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大眼睛和日益进步的作业单,充满希望。
2018年是上海对口喀什援疆的第十年,也是实施“十三五”援疆规划的关键之年。教育援疆是保障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阻断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渠道。在这一年里,上交所公益基金会与互+计划合作“小胡杨”网络教育公益项目,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上海市教委的指导下,支持喀什地区莎车、巴楚、叶城、泽普上海对口援疆四县的国语教学与教师培训,助力教育援疆、推普脱贫。
上海对口援疆前指的官微“上海援疆”在《助力脱贫攻坚提升帮扶实效上海援疆前指坚持精细化助力脱贫攻坚结硕果见成效》指出:“去年9月,沪江教育的“互+计划”国语双师课堂、针对南疆喀什新进教师的‘青椒计划’在上海对口四县开展试点,截止到年底,‘互+计划’小胡杨国语双师课堂试点学校45所、174个班级,‘小胡杨青椒计划’参与学校414所、教师3161名,两个‘计划’深受学生和老师们的喜爱。”
我为何而来
在这学期面向“小胡杨课堂”教师的调研中,有63.3%的教师是从全国各地考入喀什地区成为一名新教师,他们选择离开家乡来到边疆支持孩子们的成长。过年了,肖毕忠老师回到云南的家中,他还心念着叶城的孩子们。“我才教书两年,两年都是一年级,今年有了‘小胡杨’顺手多了,孩子们变化特明显。” 正如肖毕忠老师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勉励自己的那样,调研中显示年轻教师们认为“小胡杨课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方法、找到了共同成长的社群、提升了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增强了留在乡村任教的信心;在未来规划中,86.6%的新教师表示有清晰的定位与计划,扎根新疆成为一名好老师,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对于这些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而言,离开家乡、来到新疆,“我为何而来”逐渐有了更为明晰的答案;而对于参与网络援疆的公益教师而言,经过一个学期的“小胡杨课堂”在他们心里同样对“我为何而来”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彩虹花和阅汇发起人,也是互+计划的公益导师时朝莉老师说,“一个学期转眼而逝,这两天带孩子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仍有一百多个班认真参与网络课。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读呀、说呀、写呀,再回想几个月前听老师说话就很听力,读书拖长音、跑调,小脸上是茫然无助又竭力学习的表情,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今天,看到南疆各地老师的不同反馈,回首走过来的路,以及2019年努力的方向,睡意全消。很多人质疑互联网+教育的作用,也有很多人高度肯定。然而更重要的是行走:用脚步走过每一天;用一节节优质网课点亮更多孩子的童年;用互联网+教育推动乡村教育的变革,撬开坚冰,感受生命自强不息奋力向前的奔涌暖流!”
如火如荼的“小胡杨课堂”同样得益于教育主管单位的支持与推动,莎车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仇燕老师在本学期“青椒计划”总结典礼中对新教师们说:“在这两个月中,让我们感受到了网络的强大,没有地域的差别,只有求知的共鸣。每节课教师的精心准备,耐心传授让我们感动,使数千名青椒学子受益匪浅、成长迅猛。国语教学需要像你们这样国语标准、年轻有活力、工作有热情的年轻人来推进。衷心的希望你们能在南疆扎下根来,在祖国最需要你们的地方生根发芽!”
新春时节,家家户户团圆,一根网线将“小胡杨课堂”中的彼此串联,除了互道新年好之外,周丽老师、时朝莉老师等援疆导师们已经开始筹备新学期的课程,下学期的晨读与单元教学将纳入二年级的教学计划,在群里与肖毕忠老师等一线教师、仇燕老师等教育局干部讨论策划、备课磨课。互联网时代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全国各地、四海八方,共同服务着“小胡杨课堂”的一张课表、数万孩子。
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启动的时候是互+计划第一次来到南疆,一年后的现在“小胡杨课堂”通过“互联网+”搭建了一条持续性、系统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助力国语教学与推普脱贫。从云南、从内蒙、从甘肃、从上海、从全国各地而来,有忙碌、有喜悦、有欢声笑语、有朝气蓬勃、有家乡的感觉,无论来自哪里、无论哪所学校,从这些优秀的教师中洋溢着的都有自豪与力量,为这份事业,毫无保留、不负你我。这是教师的使命与担当,大国大城教育援疆的伟大事业,平凡人的不平凡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