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用尽全力活着的姿态》
——《活着》读后感
从内战、到解放,抗美援朝,再到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一段历史,一种世纪之悲。它窥探的是人心,彰显的是自省!
这部小说没有过多用修饰词来描述福贵一家的困苦,很多时候都是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泛着银光的手术刀,字字见血,直击我们内心,将福贵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示在我们眼前。福贵的一生,从人背到田间,从一百多亩到一亩多,从少爷到贫农……悲惨命运,或许换作是别人应该在强大经济反差时就草草了结了,双亲纷纷离世,社会大环境的难捱可能不是最直抵人心的,生活的困苦或许也不是最要命的,可有庆的献血离世,让我在悲伤情绪里迟迟难以抽离。
有庆是愿意每天早起来回几十公里也愿意喂他心爱的小羊吃草的小孩,是拼尽全力保护他的小羊、心里永远装着他的姐姐的小孩,是听说要献血高兴的像过节一样的小孩,是满心欢喜生怕自己献血赶不上,还跟老师说错了,跑在第一名的小孩,为了给县长老婆(校长)献血,在抽血时,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嘴唇也白了,从白到青,可这一抽就再没停下,直到有庆被活活地抽干了血摔在地上,没了呼吸。就这样,那个总是拎着两只鞋光脚跑那么远的路去上学的少年,那个虎头虎脑蹦蹦跳跳抱着羊的少年,那个自打生下来就没过上一天好日子,没有一天吃饱饭过的少年,那个早上上学还好好的,还想着回家去放羊的少年,那个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不吵不闹,只是微微喊着自己头晕的少年,再也回不了家了。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再也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有庆心中,校长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大夫反问道,“为什么只生了一个儿子?”即便真有再多儿子,难道这一个就可以被替代吗?福贵发现县长原来是他以前同一战壕的战友,一句“怎么会是你的儿子”,道尽了心酸和愤怒。乱世之中活着本来就不容易了,那个年代,儿子就是整个家族的血脉,到底应该怎样去接受,没了孩子的事实,换做是谁都承受不住,可又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啊。
所谓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每个个体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裹挟着,推动着,身不由已,来不及停歇和喘息。福贵式的悲剧小人物不过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底层人民的缩影,他们隐忍,勤劳,愚昧,却最终逃脱不了宿命,被现实压迫地无法喘息,唯有坚韧的活下去,在时代的夹缝中求生存。个体的悲欢离合在时代大幕布下,既大,又小。小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完全可以忽略,他们的艰辛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完全不起眼,但是,假如这个不幸发生在你的身上呢?就好比一座山一样沉重。我们每个人,放在时代里,就是一粒沙土,一束微光。我们大多数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源,能靠的东西并不多,只能靠自己去一点一点实现原始的资本积累。而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的都是累累伤痕,奋斗在活着的边缘,依然好好地活着,比往日活得更加洒脱。
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却又都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很难想象,福贵在接连送走一个又一个家人的时候心有多痛,又是有多努力才能抑住自己想了结一切的心(虽然不知道他有没有)。福贵很苦,福贵的家人很苦,活着很苦,活着很难,可是对于福贵一家来说,求得仅仅就是一家人守在一起过完这辈子而已啊。在那个没日没夜干活还吃不饱的苦日子,一点点的幸运都能让他们得到满足,起码人活着,不说过上什么好日子,但是活着的话日子总能熬着过下去,生活也还能有个盼头。
可生活真的会变好吗?真好啊,活着便是希望了!为什么每次都要迎来希望了,却又再次遭受重击,坠入更深的地狱。看着亲人一个个离开,活着是庆幸还是煎熬?我厌恶起初福贵的败家,我赞叹福贵落难后的坚持,慢慢的捱着,五十年的政治经济变化,五十年的风霜雨雪,五十年的坎坷人生,眼泪或许常伴,但爱的瞬间会让人一辈子无悔。
读完整本书,我好像理解了作者前序为什么说以旁观者的角度无从下笔。旁观看福贵的一生全是苦难,几乎未曾被“现实”善待,相继送葬了所有的至亲,最终这世上独留他一人,剩下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孑然一身。如果孤独分等级,那我想福贵一定是最高级。可或许只有活着,他的家人才“活着”,活在他的记忆中。
但全文以第一人称自述的福贵,纵然有很多不幸,让人唏嘘不已,但也充斥着幸福和快乐,有世上最好的妻子,最好的儿女,有浓厚的感情寄托。虽则失去,但有过已是宽慰。他是幸运的,无论是年少的放荡不羁还是年长后的潦倒失意,家珍都对他不离不弃,他一直被家人爱着,也感知到被爱,心存感激,坚韧地挺过一次又一次打击。这位经历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中,只是牵着一头老牛漫步田野,回忆过往的人生经历,很乐观随意地讲述自己的一生,脸上云淡风轻,语气不怒不悲。在家人还围绕身边的时候,虽然日子过的辛苦,可漫长的生活里有过许多幸福的琐碎。就像余华在序言里说的那样,“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只有用第一人称描写这个故事,我们才能稍稍瞥见一点“现实”给予福贵的幸福。
现在脑子里满是有庆垂死的无助,福贵奔跑讨伐的无奈,家珍口中喃喃的哭腔。似乎哪个时代的资本都是绝对力量,让这些小人物越发的没有存在感却又拼了命的挣扎在生命线上去努力活着。对于其他人的离世,福贵更多的也只余叹息了。从此他已经渐渐习惯了生活的苦难,开始变得平静而安和,无论命运再怎么折磨他,也不能改变他丝毫对于活着的坚持。大概需要再多很多年甚至自己老了的时候才会愈发去理解余华先生写在前面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
从最开始看完,心中堆积的是压抑感和无力感,一遍遍地体会后,到现在,更多的却是释怀。看见了人生悲苦,看见了生命韧劲,看见了岁月以及命运那股不动声色的力量。生活诸多磨难,但活着就有希望,现实给予我们的钝痛,才让我们更清晰地感知到 : 我们还活着。好好活着,即是恩赐;活着很难,可是活着很好;活着本身就是生命最大的意义,亦是最大的勇气。“活着”本身就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要学会忍受生命所赋予我们的责任,现实所给予的一切,包括苦难,是活着,不是生活,不是苟活,是活着。
读完《活着》,我开始不再抱怨这个世界。我若过得不好,那是自己不够努力;经历一些苦痛挫折,那是生活给予的奖赏般的经历。何况,我所生活的时代是多么稳定,所在的国家 山河如此壮丽多娇。我没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没有深重的苦难,拥有健康的身体、健在的亲人、诚挚的友谊,心安知足,那是人生最大的福贵!
“常抱心头一点春,须知世上苦人多。”能够忍受身体摧残和心灵屈辱双重之苦的司马迁,是怎样怀抱春天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呢?杜甫虽苦,却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心里抱的是安得广厦的春;曹雪芹也苦,他瓦灶绳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心里抱的是愿世人都解知其中味的春;路遥也是苦,他在平凡的世界里经历苦难,又在《平凡的世界》里书写苦难,他心里抱的是真善美的春。有的人一生都在困难重重中度过,每当自己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就会想到世界上有更困难的人还在对生活充满希望,无论生活如何拷打和磨练也仍旧保持对生活的执着与热忱,那我们这些青年人还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好好活呢?生命有时无常,但无论何时,都乐观面对,这是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反应。
红日升在东方,其大道满霞光。觉醒年代的觉醒,到奥运首日包揽三金,所幸,我们这个时代总是是让人充满希望的。记得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的人仅仅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而我们,相较于他而言,在“活着”面前,已经积攒了太多太多的力气。那么,我们积攒下的力气,是不是可以有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