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17篇。
小王和小李各自都打算开一家餐厅。小王呢托七大姑八大姨找了一个很有名的厨师,厨师做菜有自己的一套,很多人爱吃,小王也充分授权,采购啊做菜啊服务员工作都听大厨的,于是餐厅就红红火火开起来了,客人有什么要求想吃什么就反馈给大厨,一下就能满足。
小李呢,他的方法不一样,他把每一道菜的工序切得很细,切菜,配菜,盐多少,油多少,酱油醋多少,醋姜蒜多少,火开到哪个刻度,都用一个小本子记录下来,找个一个会做菜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做菜,然后呢,每出一道菜不断找人来试吃,试吃完填一个表格,非常好吃5分,好吃4分,一般3分,不好吃2分,很不好吃1分,只要没5分的,就让客户填意见,是咸了?油腻了?或者是炒久了?就这样,找了很多人试吃后,租了个地方,餐厅也开起来了。
大家一定也知道一开始谁的生意会好,小王的大厨做菜味道很好,一开张就生意兴隆,而小李呢,细节太多,试吃的人不够多,生意一般,但三年以后,小王的餐厅倒闭了,大厨看生意好,不断要求加工资,而且还有贪污行为,跟小王大吵一顿后,跑了,小王一盘点,这几年生意虽然不错但还亏了不少钱;小李的餐厅呢,吃的人越多,时间越久菜就越来越好吃,小本子已经变成了一本书,叫《运营手册》,仍然在不断更新,生意越来愈红火,赚了不少钱,已经准备开连锁了。
谁能说标准化没用呢?标准化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竞争优势固化,让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伟大的事情。效率就是从每一个环节不断重复的过程中产生的。就是建立标准化的过程需要时间,我们在外面看到的很多都是小王的模式。所以街上的餐厅更新速度很快,倒了一家又开一家。
其实小王的方法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毕竟餐厅一开始营业就能红红火火。而小李的方法也并不是没有倒闭的可能,假设只有50万资金,试吃的阶段获得的结果顾客不买帐,他要试探出成功的菜品的过程必然拉长,那么刚开始一定是亏损的,亏着亏着钱没了就倒闭了。
隔壁老陈,就很聪明,看到小王小李的故事以后,他找了个大厨,只负责做好菜,设计了小李的模式,也搞了个运营手册,把厨房的各个环节也切得很细,不断更新与记录,大厨还利用经验帮他优化各个环节,不断根据顾客反馈迭代。这样,他的餐厅一开始开张就赚钱,并且因为流程标准化,及时反馈,菜越来越好吃,生意越来越红火,大厨发现他并不是不可或缺,生意这么好很眼红,自己还掏钱出来请求入股。老陈的餐厅迅速就连锁了很多家,赚的盆满钵满。
一路看下来,并没有一定成功的模式,很多模式在特定的阶段会发生不同的作用,而我们总是希望活得好又活得久的。我时常看到一些文章在鼓吹这是个个性化的时代,也有一些文章在鼓吹这是个标准化的时代,我认为都是有失偏颇的,重要的是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你要往哪里走,分几个阶段?标准化有效率能复制但会失去个性,而个性化有高价值但却受制于规模。
为什么不能标准的个性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