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先听了音乐,再去看了电影。因为音乐实在太美、太过震慑人心,旋律不停地敲击内心,萦萦绕绕、反反复复,所以很想知道音乐背后的影片讲述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故事。这两天上海刚刚入梅,潮湿黏稠的气息缠绕着,久久不能散去。而看罢片子,1942年的爪哇岛的粘稠的闷热的气息也笼罩着我。
申明在先,我痛恨战争、侵略以及任何形式的暴力,同样痛恨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只是人都是复杂的,在侵略战争中也并非人人野蛮残暴,有些人头脑简单只知执行军令,有些人表面气质高雅兼具良好品味,当然这一切都无法解释和掩盖他们所犯下的滔天大罪,所以国际法中的战争罪、违反人道罪有其存在的必要,我们终究要维护《联合国宪章》,捍卫世界和平。
这部影片,是日本导演大岛渚在1983年所拍摄的反战影片,并没有涉及战争场面,讲述的只是爪哇岛日军战俘营里发生的故事。整个影片没有太多的剧情冲突,也没有更多风景的渲染,甚至连整个色调都是暖色的,阳光充沛,然而这更彰显了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和罪恶。大岛渚是个很喜欢运用特写镜头的导演,把角色凝固在某一个场景之下。当然这对演员的演技考量也很高,因为细微的表情会随着特写的镜头让你一览无遗。
一身军装的世野井坐在法庭上,目不转睛、安静地看着西里尔斯,这个容貌俊美、站姿挺拔、衣着干净,头脑清晰、不惧强暴的英国军官。略带忧伤的音乐响起,镜头由远推近,然后他下意识地抿嘴,不动声色。我相信那只是表象,他的内心应该早已惊涛骇浪。日本人的情绪,永远收敛、克制,高高在上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那份骄傲。之后他问话,他答话。他要求看他的伤痕,又匆忙忙挥手让他穿好衣服。可是一旦你遇见了那个在你生命中注定出现的人,你真的会无处可逃。那份怅然若失的感觉,就如同狂欢后漫不经心散落在席上的那支红玫瑰,倦怠又惆怅。
我相信他试图压制、试图掩盖、试图埋葬这种感觉,但面对这种诱惑实在很难脱身。他会不由自主地问劳伦斯“他是怎样一个人?”他会在深夜去探他的病床,用手电筒的光远远望他一眼。他会担忧自己的剑道叫声叨扰了他。只要西里尔斯在的地方,似乎连空气都变得温柔起来。他以为别人都不知道他的沉沦、纠结和痛苦,而事实上人人都知道。劳伦斯轻笑着对西里尔斯说他对你有种暧昧之情;而世野井的勤务兵则半夜三更去刺杀西里尔斯,因为觉得他是摧毁他灵魂的恶魔;原上士则在圣诞夜自说自话释放了西里尔斯,因为觉得世野井是不会让他死的。
一个是年轻自律的日本军官,一个是放荡不羁的英国战俘,这两个人都有着困扰内心与不堪回首的过往。世野井是觉得他的朋友因226兵变被处死,只留他一个人在人世间等死。西里尔斯是一直深陷在背叛自己弟弟的痛苦中。沉重的过去是压在他们内心的重担,他们一直在等待释放的那一天。如果他们不是因为战争而遭遇,或许会有另外一种可能。但那种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影片毫不掩饰地展现战俘营存在的暴力、虐凌,也展现着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一永恒话题。电影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文化差异所铸就的理解偏差与冲突:日本士兵俘虏后会用假名,会因不堪受辱选择去死亡,西方士兵则觉得做俘虏也是战争中的一种经历和财富;日本人觉得切腹是武士最大的光荣,而西方人觉得自杀是懦夫的逃避方式,同样被逼看人切腹也是一种残忍;日本人帮助切腹的朝鲜人砍掉了他的头,西方人则纷乱地帮助嚼舌自尽的荷兰人试图挽救他的生命。
所以我理解那个亲吻,不是常人想象的同性之吻。在西方社会里,亲吻脸颊只是一种礼节,西里尔斯只是试图用鲜花来反对暴力,用亲吻来抗拒战争,用温情去化解戾气。因为他的存在和所作所为,让世野井的内心有了震撼,也印证了影片所传导的主题,就是播下种子、珍惜和平。而世野井的那个割发,则是款款深情。国人和日本人应该都是知道结发夫妇之一说的,就像波德莱尔的那句诗“我要把我颤抖的十指经久不断地伸到,你繁枝叶茂般的满头长发中去”月光下,他小心翼翼地割下了他的一束金发,内里的痛苦分明在他眼里晃动。在这露水的世里,他可以面对部下及战俘肆意发威,但却无法放肆地爱那个人。在夏目漱石认为真美的月色下,他把他爱人的头发藏于身畔。在死亡来临之前,他又细细叮嘱劳伦斯把头发送至他家乡的神社,只是这种深情却是藏在暴虐之下的,让我们感喟人性有时候多么可怕!
不得不提的是北野武的演技,自然、娴熟。他与劳伦斯的友情构成了影片的第二主线。残暴之外,北野武偶或流露出来的天真表情,让你更觉得战争的可怕之处。但战争也促进了男人之间的情谊,那种同袍之爱,只能让我们更珍惜如今的岁月静好。
黄碧云说,生命里面很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有时候,善恶在于一念之间。但我宁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终有一天,能让所有的人都闪烁美好的人性,让大家都不再成为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人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