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的土壤里种一棵树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文字的土壤里种一棵树
——听王金玉老师作文讲座心得

你总是那样谦卑,像秋天里结满果实的稻穗。你埋头耕耘,深入其中,向天地万物学习。像牛一样劳动,像园丁一样在文字的土壤里种一棵树。


听完王金玉老师关于作文教学与竞赛的系列讲座,让你更坚信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的潜在价值和深远影响。那些看似具体的备赛技巧背后,实则蕴藏着对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写作不是应试的工具,而是生命成长的方式。

唤醒表达本能,让写作成为刚需。

王老师谈“为什么要参加作文大赛”时,有一个比喻尤为精妙:写作如说话,本是天性,但僵化的教学让它变成了负担。这让你想起班上那个总在周记里写动漫同人的男生——当文字与他的热爱相连,笔下便能流淌出三千字的精彩。

王老师的方法启示人们:激发热情的关键在于创造“非写不可”的情境。就像种子需要破土而出的力量,学生的写作欲望,也需要真实的表达需求来催生。

组织班级的公众号运营、为校园景观撰写铭牌、给学弟妹写读书推荐信——当文字真正“被看见”,写作便从作业变成了对话。

深耕文化土壤,让积淀自然生长。

关于调动文化积淀,王老师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路径。他反对死记硬背,而是倡导“让文化在生活里复活”。这令你想起三年前跟学生一起去秦岭国家植物园观察到岩石上的苔藓时,一个女生突然脱口而出:“这不就是‘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苍苔吗?”

那一刻,古诗不再是试卷上的默写题,而是活在当下的呼吸。我们完全可以把《诗经》的草木、唐宋的月色、民国的烟火都请进课堂,让学生在包饺子时体会“慢着火,少着水”的东坡智慧,在观察梧桐落叶时感受“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意境。

搭建进步阶梯,让每个灵魂都被照亮。

对于作文分数偏低的学生,王老师的“分层指导”理念令人深思。他打了个比方:教爬山不能只指着山顶,而要帮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登山路径。

你所带的班级有一名学生,你让他从“每日三句话”开始记录食堂味道,三个月后,他竟写出了《舌尖上的校园史》。

这种“微写作”训练,恰如王老师所说的“把大目标切成小台阶”。更重要的是要发现每个孩子文字里的光——哪怕是流水账里一个生动的比喻,也要像发现珍珠般珍视。

破解写作难题,在思维深处开刃。

王老师谈写作难题的破解之道时,强调“思维训练优于技巧灌输”。这也解开了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深藏心底的困惑——为什么学生背了那么多范文,依然写不出好文章?根本原因就是思维的钝化。

前不久安排学生进行第二次写作训练,你尝试用王老师的“观点折叠法”:让学生先写“遇见了谁”,再写“遇见了之后的感受及其影响与变”,最后融合成“遇见你们,才拥有一段美好时光”。

经过这样思辨淬炼的文章,果然有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展示出了思想的锋芒。

打通生活经脉,让感受自由呼吸。

最触动你的是王老师关于“提升感知生活能力”的阐述。他说的“五官写作法”——用舌尖品苦涩,用指尖触粗糙,让人恍然大悟:原来作文的源头活水一直在生活里流淌。

最近秋雨连绵,你指导学生闭眼听校园:风打秋叶声、保安巡逻的脚步声、枯叶坠地的碎裂声……当那个总说“无话可写”的小张写出“绵绵秋雨中的校园像一首朦胧诗”,我知道,他的写作神经终于接上了地气。

王老师的讲座让人明白:教作文本质上是教人感知世界、认识自我。正如一棵树的成长,既需要深耕文化的土壤,也需要沐浴生活的阳光,更需要教师以耐心等待每片新叶的萌发。当我们把写作还原成生命的内在需求,那些灵动的文字自会破土而出,长成属于自己的风景。


你是谁?你是沧海一粟,你是天地之间的蜉蝣。你为了谁?为了江上一缕清风,为了山间一轮明月。那些浅薄的势利的目光,那些充满了傲慢与偏见的人与事,都将在清风明月里化为转瞬即逝的云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