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实际上已经过去很久了。很久之前就想写一篇总结,因为这一年对于我来说,确实经历了很多。
我不能说我这个人有些后知后觉,但在一些事情上,好像就是这样。比如说,毕业这件事。
2017年我正式从学校走了出来,用大家都爱说的话讲,步入了社会。我一直觉得一个人的改变,除了经历到人生重大的变故,不然不会是一时一瞬完成的,总会是一件一件的事的积累将人从一个样子改变成另一个样子。很长的时间,我甚至没有觉察到毕业对于我的影响。就像是当年的18岁成人礼,我不觉得自己过了那一天就成熟到了一个什么样子。直到工作了很久的一天周末,我陪着一年级的一个小屁孩打完篮球,走到了水龙头洗了个脸,接着就低着头往宿舍走,任水珠和汗珠一起落下来滴在地上。我的意识突然有了一阵恍惚,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不在大学了。我就是再怎么耍帅,也没有路过的女生看到了。那一刻突然很怀念那样的日子,那样的环境,那样的心思。可是也只能去怀念了。
总之这一年我结束了自己长达17年的求学生涯。记得大四的时候一个老师问我,为什么不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我说,自己学不进去了,想去社会上闯一闯。我到现在仍然记得自己大学后三年,或者说求学之路的后三年的精神状态。整天疲惫地去上每一节课,应付每一场考试,忍受着一个20多岁的人仍然每日浑浑噩噩。所以我是真的不想再读书了。于是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走了出来,进入了人们所说的这个残酷的社会,因为我那时有十足的信心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有机会的。
抱歉,其实与我的那些同学相比,严格来说我并不是真正的步入了社会。为了满足自己个人英雄主义的冲动和内心无法遏制的诗和远方,我选择了美丽中国,选择来到澜沧江边这个对我一辈子都很重要的地方。
来到这边两个多月的时候,有一些主管来访校,问我,这两个月感觉怎么样。我说,这两个月,是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中,最幸福的两个月。这两个月我渐渐明白了影视剧中那个矫情到不能再矫情的台词,真正的幸福不是源自于你得到了多少,而是源自于你的付出。直到那个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是那么地喜欢孩子,以至于周五他们放假回家了,我会一瞬间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我是真的喜欢云南,特别是过年回家,当我一下飞机,被迎面吹来的寒风冻得瑟瑟发抖的时候。
当我坐在宿舍门前的台阶上,看着我的那些可爱的孩子;当我来到村子里,接触到了那些热情淳朴的人儿;当重要的时刻来临的时候,我站在那里,看着人们欢快地跳舞打歌。当我在周末的早晨出去跑步,看着澜沧江上的云海;当我们乘着车穿过大理和丽江之间的隧道,眼前突然间出现了波光盈盈的洱海和云雾缭绕的苍山;当我拿着相机在丽江古城的街道漫步,听着路边商店的鼓点和流水的潺潺。我总是不止一次地在想,这辈子,就待在云南吧。
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的,云南是这样,北京上海也是。记得我大概是2015还是2016年第一次去上海,我站在黄浦江边上看着对面的外滩,看着东方明珠和各式高楼上变换的灯光,看着“这里是上海”的字样,看了很久。
这一次回家路过北京,在北大,在中关村,在天安门,在王府井,包括在地铁和公交上,总是会有那样的冲动,我要在这个地方,混出名堂。
可是,我渐渐感觉自己已经过了爱冲动的年纪了。
所谓的奋斗,所谓的闯,我们原本以为是在自己充满激情的事业上施展拳脚,可更多的却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了糊口做着自己不喜欢甚至厌倦的事情。我们原本以为只要坚持,只要努力,只要假以时日,我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可是渐渐地我们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多了。
没有人不艳羡大都市的璀璨与繁华,可是更多的是那些高楼之下的迷惘与挣扎。北京上海太大了,大到我不敢在人前启齿我的那些大大的梦想。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高晓松说得多好啊。
可是我知道,诗和远方固然好,可是我终究还是要回去的,回到生活中去苟且,去挣扎,去抱着希望努力着。因为我心底还有那么多贪婪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