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哭的眼睛都肿了。不能理性的解构电影了,单纯的想分享关于这部电影的主题风格。
看完电影第一个动作就是抹了把泪然后百度为母则刚的整句话是什么。原来是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先说一下电影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每个情节段落可以独立出来的,像是一个个小故事组合起来的电影,有很多动画片都是这样,像是《千与千寻》《梦想好声音》等,就好像是议论文一样讲个故事说个道理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还有一种是整体性结构的电影,这种电影就是不看到最后一分钟不能很懂主题的一种电影,例如:《太阳照常升起》、《雇佣人生》等。我认为这部影片也是偏向第一类电影但是有两条线,一条是小女孩追梦的明线,一条是妈妈背后支持的暗线。
导演选择了印度电影一贯的本土题材,男尊女卑的社会写照,跟很多印度电影取材方向一致,包括之前阿米尔汗演的那部《摔跤吧爸爸》都是通过电影来反映印度社会对女性不公平的现象。但是这次编剧并没有把立足点设计在女性身上,不是单纯的传统的女性反抗命运用于追梦且成功的电影。当然,影片还是关于梦想的电影,但是这次编剧把目光聚焦到追梦女性背后的默默支持着的母亲身上,这样做不仅别出心裁而且除了表现的是两个不同身份的女性在印度的悲惨状况之外还抓住孩子和母亲,姐姐和弟弟,母亲对两个孩子的对待态度等戳中观众痛点的内容来讲故事,真是让我痛哭流涕。
主要原因除了我也是女性之外还有一样家庭结构的家,都是有个弟弟。妈妈爸爸却都是一碗水端平,从来不偏心。虽然影片中不是,但是《文化苦旅》中有一句话说得好: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最让人看出高贵之所以高贵的,也是这种高贵。这让我想起另外一部亲情的电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中的母亲是偏心的,西红柿让给弟弟一次吃两个,姐姐没得吃,地震的时候一块板压着两个孩子,最后救了弟弟……这部电影也让人流泪。两部都是苦难中凸显高贵的电影,但是从不同的角度写母亲,都能让人产生深深的共鸣。
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各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原因以及发展来建构电影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是男尊女卑的一个风俗习惯,导致当时的人们都重男轻女。而印度就是处在宗教分出的三六九等以及一直以来的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的思想中才更能从中体现出为母则刚的伟大。最近口碑很好的《寻梦环游记》也是如此,根据墨西哥传统习俗亡灵节,以及当地人民对鬼对死亡的不害怕并且庆祝的想法态度加入梦想的元素也拍出了让观众喜欢的电影。
其实,电影就是记录世界记录人类,让人思考的载体。只要用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社会,都是值得探讨的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