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成长之路
这本书里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部居里夫人自传,一部她的丈夫皮埃尔的传记,因为皮埃尔英年早逝,所以他的那部分也是居里夫人写的。
读完这本书,最深的印象是,这是一对科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完美的伉俪。
成长背景
他们两人的成长背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相对开明和心有大志的父母。他们的父亲博学多才,又都十分爱好大自然,喜欢带孩子们去乡村、森林、小河边、草地上玩耍,带着孩子们去观察自然中的万物变化,去享受自然中的美妙气息。
也因此,居里夫人和皮埃尔都从受益。敏锐的观察力、宽广的心胸和眼界,养成对生命的热爱之情,而这些为日后的科学研究,埋下了最基本最夯实的地基。
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人,当她面临国家灾难,学校必须用俄语学习等各种管制时,她的内心却依旧坚定。从父亲身上流淌的波兰诗歌血液,让她依然每天坚持用波兰语去学习,去教农庄里的孩子,去参加当地的青年组织。而当皮埃尔向她求婚,希望能娶她为妻,她为此犹豫一年的唯一原因,也是因为一旦结婚就要留在巴黎,而她一心想着巴黎学业有成就回国报效。
“但是,我一时还很难下次决心,因为假若此事成真,那就意味着我将与我的家庭、我的祖国分离,并放弃对我来说弥足珍贵的为社会服务的种种计划。我是在被蹂躏的波兰的一种浓重的爱国主义氛围中长大的,我想像许许多多祖国的青年人一样,竭尽全力为保存民族精神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自《居里夫人自传》
1914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迎战德国,全民动员参战,此刻,居里夫妇研发出的放射性元素,已被应用到医疗中。但时,战争期间,到处缺人,更严重缺乏可以操作仪器的人手,而当时的放射性检测设备,必须要有经过专业培训后的人来操作。这种情况下,居里夫人一方面积极提议政府召集未参战的女性学生前来学习,另一方面自己亲历亲为,设计和操作可移动的探测仪器车,并亲自开车带上大女儿和一个助手就出发,沿路到各个医疗救助站治疗。
真的无法想象,当时的居里夫人,小小身躯里藏着多少的能量,不怕眼前的炮弹,不怕没人没设备的种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去帮助自己能帮助的每一个人。
专注钻研的科学精神
无论是居里夫人还是皮埃尔,他们的身上都深深的有一种坚持的毅力。在研究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没有实验室,自己造,没有助手帮忙,两个人自己轮流互相支持,没有资金买不起已知的原材料,就去买别人冶炼完不要的含矿物的渣。几吨的材料,搬进搬出,全靠夫妇两个人自己。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那么点热气而已。此外,我们还得自己掏钱购置一切必备的仪器设备和装置。
木棚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松木桌和几个炉台、汽灯。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我么不得不把这种实验移到院子里去做,就这样,仍旧有赌气进到棚内来。我们就是在这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拼命地干着。
尽管如此,我们却觉得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木棚中,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
--摘自《居里夫人自传》
为什么?因为,这时的他们还没有发现著名的“镭”,还没有被外界干扰,在这个棚子里,只有他们两个,一对热爱科学,专注实验的研究者。他们的骨子里,喜欢这样思想可以集中、身心可以归属的氛围,皮埃尔曾在巴黎大学的一次演讲结束时说:
“在任何科学成果中,人们身处的工作环境的影响时很大的,而且一部分的成果应归功于这种影响。”
两个人的齐心协力,最终发现了“镭”等放射性元素,并坚定的不申请任何专利,将发现过程和结果悉数公布于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公开分享,带动了全世界许许多多的国家的医疗发展和科研进步。这种不为名利,不为一己之私的精神,留给我们更多的人生意义。也许,我们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书中最后,摘录了居里夫人在皮埃尔意外车祸去世后,写给他的三封信,无尽的思念和真情,不忍恻泪。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人间普通的夫妇,看似没有轰轰烈烈的恋情,深深的相知相惜和携手共进的精神却一直共存。最后,用皮埃尔对居里夫人的那句著名的话结尾: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哪怕是一个人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那另一个人也还是要努力地工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