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林精神”为笔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年9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福建农林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字里行间饱含对涉农高校的深切关怀与殷切期望。省委书记周祖翼专程赴福建农林大学宣读回信,并与师生代表共同学习,这一场景不仅是对教育战线的激励,更为基层干部投身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作为扎根八闽大地的基层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回信精神不仅是高校的“行动指南”,更是基层干部践行“强农兴农”使命的“动力源泉”。

一、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科技赋能需扎根泥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与福建农林大学“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高度契合。该校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团队,60余年深耕菌草技术,从福建走向全球,在100多个国家推广种植,既助力国内脱贫攻坚,又成为“一带一路”生态合作的典范。这启示我们:基层干部推动科技助农,不能止步于文件传达或会议部署,而要像菌草技术一样,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破土而出”,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

二、从“象牙塔”到“乡村舞台”:人才培育需双向奔赴

回信中“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要求,与福建农林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探索一脉相承。该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钟梓峰组织同学深入乡村调研,发现“农产品滞销常因信息不对称”,于是推动建立“电商助农工作站”,帮助农户对接电商平台,半年内销售额增长40%。这一案例表明:基层干部培育人才,不能仅靠“送教下乡”或“技能培训”,而要搭建“实践平台”,让青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让乡村在人才反哺中焕新。

三、从“单一帮扶”到“系统治理”:乡村振兴需多维发力

回信中“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论述,与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高度契合。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推动林学学科从“传统营造林”向“生态文明建设”转型,在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生态补偿+产业融合”模式,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带动了周边村民发展生态旅游。这启示我们:基层干部推动乡村振兴,不能局限于产业或经济单一维度,而要统筹生态、文化、治理等多重目标,实现“1+1>2”的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是给福建农林大学的“定制信”,也是给全体基层干部的“动员令”。从菌草技术的全球推广,到“科技小院”的田间实践;从产教融合的人才培育,到系统治理的乡村复兴,福建的探索证明:强农兴农的使命,需要高校与基层“同题共答”,需要科技与人才“双向赋能”,需要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当以“农林精神”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