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幼的皇帝即位时,还无力处理国家大事,先皇往往在去世前会为其选定一个或多个德才兼备的大臣,辅佐幼主处理国事。这样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和辅政大臣紧紧结合在一起了。
汉武帝去世之前,也为其年幼的继承人汉昭帝刘弗陵选了三位辅政大臣。但很可惜的是其中的一位金日磾早亡,另一位上官桀有了谋反之心被诛杀。只有霍光是尽心尽力辅佐汉昭帝,可谓是至诚至忠。
“大将军仁爱、勇智,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先帝弃群臣,属以天下,寄幼孤焉。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布政施德,海内晏然,虽周公伊尹无以加也。”这评价对于霍光来说再确切不过了。自从汉武帝去世,霍光精心辅佐年仅七岁的汉昭帝,一直到汉昭帝亲政,到后来立昌邑王,废昌邑王,立汉宣帝,为汉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尽到了一个辅政大臣的职责。在霍光辅政的时候,充分显示出了其德才兼备的品行。
首先是他在对待权势的态度上。当时上官桀的儿子,也就是霍光的女婿,想把自己年仅五岁的女儿许配给汉昭帝做皇后,霍光坚决不同意。他认为自己的外孙女太小了,不适合嫁到皇宫里。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上官安才开始记恨霍光,也就有了后来对霍光的污蔑。幸亏汉昭帝绝对信任霍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最终因为这件事还是引发了上官家和燕王旦造反一事。
其次霍光能勇于接受其他人的意见。当汉昭帝刚即位时,就有人建议要任用刘氏宗亲,以亲近皇族,避免吕氏家族灭亡的教训。霍光就积极采取了措施,封楚元王的孙子刘辟疆和宗室刘长乐为光禄大夫。后来杜延年建议恢复文帝时的休养生息政策,也被霍光采纳了。作为一个权倾天下的辅政大臣,霍光的胸襟也可见一斑了。
再次为国家之事尽心尽力。作为辅政大臣,霍光对年幼的皇帝、对国家都算得上是尽心尽力了。辛苦打理朝政,“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至是匈奴和亲,百姓充实,稍复文景之业焉。”为了国家,至个人荣辱于不顾,在废昌邑王时他说:“我宁肯对不起大王,也不能对不起国家。”
霍光的至忠至诚也赢得了汉昭帝的信任,所以在上官桀他们诬告霍光时,汉昭帝是绝对相信霍光的。“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当时的汉昭帝只有十四岁,足见他与霍光的亲近程度了。
历史上也有许多的像霍光一样的辅政大臣,比如万历时的张居正;但是也有让皇帝寝食难安的辅政大臣,比如康熙时的鳌拜。随着岁月的逝去,这些人也都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一些人终究会留在我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