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容易addiction的人,一部电视剧喜欢一口气看完,当然,有时必须得两口气,三口气,也勉强能忍受。不太会的是,每天看2集,耐心的追着更新。一部电视剧要个把月甚至更久才能更完,我追着追着就得把它追忘了。比如某大热的电视剧,开始时追了几集,很快就忘记跟下去了,谁能告诉我个结局啊。
这种容易addition的特质,谁有谁遭罪啊,沉溺进去容易,出来,就得有戒断反应了。当物理条件不允西的时候,相当于被硬生生的踢出来的,而但凡有机会,总想着沉溺回去。不只是我,说不定你也是。
上瘾,百度百科的释义是,喜爱某事物,成了癖好。维基百科释义,Addiction is a brain disorde r characterized by compulsive engagement in rewarding stimuli, despite adverse consequences. The two properties that characterize all addictive stimuli are that they are reinforcing and intrinsically rewarding . addiction, 本质上是由脑失调引起的,特征也很明显,通过加强大脑的内在奖赏让你不停的想去重复,再重复,根本停不下来,即便这种是有害的。
举个例子,我喜欢跑步,如果说读研时没有抑郁,那一定是爱上跑步的结果(很多同门都有这段“darkable”的经历,心理上甚至是行为上发生很大变化,自从跑步开始,我渐渐好了起来)。跑步,于我,是一种自我陪伴,可跑了半年之后(不精确估计),上瘾了,没法主动停下来(可能是神经递质的产生受到了影响,增加了多巴胺、5-羟色胺的合成,who knows)。如果遇上下雨天,就很难受,也曾不止一次的在雨中继续跑,这就是上瘾的结果。
也许你会说,跑步是件好事情。刚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后来,当我一次次的受伤,一次次的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几个月时,这种痛苦,会让你真切的感受到,原来不是。加之,跑步的快乐,很难用其他事来替代。更何况,我还磨损了自己的膝盖呢?总之,成瘾,自成恶果。
上瘾,不管你把行为定义为好,或者不好,可你总也逃不开,这就是它可怕的地方。而往往,即便本以为好的行为,硬生生的陷入之后,原本的美好,也将成恶之花。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都是满满的沉溺。
沉溺一,子群。子群和白光,沉溺于彼此的陪伴和瞧不起,沉溺于这“总也吵不散的爱情”。在旁人看来,白光给不了子群任何物质保障,而且脾气极差,不挣钱反倒处处赔本,总靠着老婆去求姐姐姐夫救济。生活中,也只能靠子群在超市的微薄收入,来养活他和孩子。作为旁观者,站在子群的角度,恨不能劝她离婚800回,而她自己都常说跟白光这样子的男人,是过不下去的,没有他会过得更好。可即便如此,就是离不掉,好不容易结局离婚了一秒钟,又屁颠屁颠地主动找人家复婚。
这就是沉溺,子群沉溺于彼此的吵闹和不堪,获得的是自我的美好感受。子群告诉子君说,我不跟白光离婚,是担心他离了我,没法活下去。在白光面前,子群的价值感最高,有强烈的被需要感,而这足够让“一无是处”的子群沉溺,是子群妈妈和姐姐给不了的。娘仨人中,麻烦事一堆的,等待被救助的那个人,永远是子群。而白光需要他,白光是弱势的,鄙劣的,“一无是处”的,那么还愿意和白光过下去的子群是那么的伟大,拯救了他。
子群沉溺的不只是被需要感,更有着家庭与生俱来的“不幸福的惯性”,妈妈婚姻不幸,姐姐婚姻不幸,尽管最后成功离婚的子群,还得在回到白光的下一个轮回中,因为姐姐也还没有找到幸福的婚姻,她内心里始终告诉自己,妈妈我和姐姐都是婚姻不幸的人,不配拥有更好的,所以她宁愿自证预言,也不能够先姐姐一步,迈出“婚姻不幸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