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这两年越来越不爱刷朋友圈了,问他为什么?他说,朋友圈现在都是卖货的微商刷屏。语气里说不尽的嫌弃。我心有戚戚。
这几年,提起“微商”,消息大多都是负面的。那微商是不是就是最近两年频繁被提及的“社交电商”呢?显然不是。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微商都是晒单、晒车、晒房,365天没有一天生意是不好的。而社交电商指的是利用社交网站、社交软件以及其他网络媒介等渠道,借助社交互动、用户原创内容等进行品牌或产品推广,实现更有效的流量转化和商品销量的电子商务新模式。
事实上,社交电商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电商变革升级,契合了新常态下消费的碎片化、移动化、场景化的特质。它是传统电商的2.0时代。从定义来看,是传统电商的社交化,先社交后电商。比如礼物说小程序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总的来说,社交电商的最终落脚点仍旧是用户,仍需要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为用户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
[图片上传失败...(image-b3b04d-1548686287137)]
一、 社交电商VS传统微商
传统的微商和社交电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拥有相近的基因,都是通过线上营销的方式售卖货品,但如果对比两者的销售模式、运作逻辑之后,我们会发现两者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如果从销售模式来看,传统微商一般只服务于某一个品牌,甚至只是单一产品。各级代理商都有一定的销售指标,比如某琳凯。货先卖给代理,代理再卖给别人,这就有了囤货风险。赚钱的通常是大代理,小代理的货基本都砸自己手里了,真正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货量少的可怜。各级代理商利润来源不是卖货赚取的产品差价,而是通过拉人头发展下线靠返佣来获得收益。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某微商大佬提出最好的方案是50%卖给代理,50%卖给消费者。但在我看来,产品最终端应该是消费者,代理只是渠道。
而社交电商截然不同,首先它的本质是零售,这也意味着它的单品种类足够多,以用户的终极消费为核心进行选品,目标用户即现有的老牌电商用户。换句话说,目前的社交电商平台,比如微店、有赞、云集、贝店等,他们消费者其实是从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综合电商平台或者海淘平台分流过来的。
当然,最被大家诟病的传统微商的产品质量。无论朋友圈晒多少高档环境的照片还是宣传自家代理商到底卖了多少货,都不能否认传统微商的产品质量低下,甚至恶劣。因为微商们的思路是先策划一个爆款,然后由工厂进行代工生产,但这种产品往往只有3个月甚至更少的寿命,微商们对产品被市场淘汰也无所谓,他们只想短线赚钱,根本不会关心产品的售后服务。
但社交电商的基本运作逻辑是零售的逻辑,也就是围绕着产品开展的品牌推广。产品质量过关,而且价格也令人满意,用户才会购买,甚至成为回头客,或者自发推销该产品给周围的朋友。这就实现了社交变现的商业功能。而且社交电商是基于信任建立的私域流量带动的,毕竟信任关系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社交电商极大限度地让每一个消费者自发扮演品牌的小代理商角色。比如小红书平台上的用户发布好产品的图片和体验,这样会形成一个流量二次分发的正向循环。当然,这两年比较火的微信公众号内容KOL在自己个人公众号平台上用原创内容试水电商,也是一个道理。
同时,微商缺乏电商生态、流量监控、合法身份以及管理缺位,导致微商团队人员流失严重,不被终端客户信任。这些都是传统微商的团队的弊端。
而社交电商有大数据支撑,可以精准定位粉丝,不会出现朋友圈暴力刷屏的现象。当然社交电商黏性大、互动性强,能通过频繁的互动精准把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社交电商平台可加强成本控制,也就是顾客不用在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去找到自己所需的产品。商家也不要花大价钱去电商平台竞价排名推广。最重要的是,社交电商的背书信任要高很多,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也可能是你熟悉的知识IP为你推荐合适的产品。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社交电商的风口就来了?
二、 社交电商的风口
先看一组数据:
2018年2月3日,环球捕手宣布获得浙江大学友创战略投资,估值近20亿元;
2018年4月11日,拼多多完成C轮,再获30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近150亿美元。此次融资为腾讯领投,红杉资本跟投;
2018年4月19日,礼物说完成1亿人民币C1轮融资,C2轮正在进行;
2018年4月23日,云集宣布完成1.2亿美金B轮融资;
2018年10月26日,爱库存已完成1.1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来自创新工场、GGV、众源、黑蚁等知名投资机构。
这些融资背后,站着IDG资本、高榕资本、今日资本、创新工场以及北极光等声名显赫的金主。这意味着资本大鳄们开始布局社交电商这一赛道。毕竟拼多多在IPO时披露的招股书里显示2017年全年GMV(交易总额)达到1412亿元人民币。1000亿的年GMV,京东用了10年,唯品会用了8年,淘宝用了5年,拼多多只用了2年3个月。所以社交电商确实起风了。
拼多多在2015年9月成立,如今才3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形成如此规模,不得不让传统企业蠢蠢欲动。于是像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也开始试水社交电商,它通过每日推送鲜果等福利进行内容电商接入,既可以让用户感到物美价廉,又能提高用户黏性。社交电商的大浪已经席卷过来,潮水退去后方能见到真正的裸泳者。
可见未来几年,这个领域能否出一个独角兽才是大佬们关心的事。
所以说,如今的社交电商早就脱离了大家对于微商层面的了解,实际上,这是基于各种已有用户基础的节点人和组织进行电商的变现。
由此,在传统电商、移动电商陷入流量获取成本高、客户沉淀难等困境的情况下,社交电商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 社交电商的优势与弊端
那社交电商有什么独特优势呢?
优势一:购物趋于社交化。它指的是你和你的朋友可以查看到双方的购物动态。
优势二:流量的二次分发。它指的是社交功能可以给商家带来流量的二次分发,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扩散。用老顾客带来新朋友,降低获客成本。
优势三:建立购物的生态圈。它指的是传统电商靠的是流量思维,而现在社交电商靠的是用户思维。电商和社交平台搭建起购物生态圈,将用户沉淀在这个圈里,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精准定位圈里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口碑效应是关键。
优势四:增加购物的趣味性。比如明星晒单活动,让粉丝了解偶像的兴趣与喜好,刺激粉丝的消费欲望,从而产生购买“明星同款”产品,大大增加了用户的购物乐趣。
综上所述,社交电商针对的是诱发性需求,裂变快、爆发力强。既然社交电商有优势,那就容易变现。
一般来说,社交电商的创收渠道有广告、佣金提成、增值服务这3种模式。比如以前的蘑菇街和美丽说是走佣金提成路线,现在云集或者微店也是店主出售商品后才可获得佣金。当然个人也可自营。当然,也有走会员制度路线的,这是增值服务的一种。
凡事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否认社交电商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社交电商也有无法掩藏的暗礁。
大多数人都知道社交电商倡导去中心化,但去中心并不是没有中心,不代表平台可以不受制度或者规则的控制与约束。而微信布局的社交电商显然忽略了这一点,没有做好管控工作,导致微商危机爆发。所以,在社交电商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做好平台管控与引导,怎么协调用户体验和产品引流是重中之重。
对于社交电商来说,还有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场景过渡。大多数人还是没有养成在社交时进行消费的习惯,甚至有些抵触。所以处理好电商和社交的关系,培养用户的意识与习惯还需要不断摸索。
不管怎么说,社交电商的实际表现还是令大多数人满意的。给新秩序的建立一点时间,现在还处于生长期。